2024年04月26日
微信

《刘松龄:旧耶稣会在京最后一位伟大的天文学家》上海三联出版

作者: 王新毅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4年07月29日 08:58 |
播放

上海三联人文经典书库今年出版了一本新的译作《《刘松龄:旧耶稣会在京最后一位伟大的天文学家》。

该书由美国的斯坦尼斯拉夫·叶茨尼克写成,周萍萍翻译成中文。今年41日正式出版。7月,该书已经在京东等网站发售,726日,微博“汉译名著”推荐了此书。

刘松龄,原名奥古辛·哈勒施坦因,出生在斯洛文尼亚的一个贵族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1738年,他来到中国,从事天文学观察和研究,至死未离开中国。曾掌管清帝国的钦天监,任监正,为中国天文学的发展作出重大的贡献。

出版方对于这本书的出版,表示:“长期以来,耶稣会士一直是现代科技史研究的重点。除此之外,一些学者还致力于耶稣会士学校研究。中欧之间的跨文化交流可以为研究带来一种新趋向,而刘松龄正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代表之一。但因为刘松龄出生于今天狭小的斯洛文尼亚国,而且该地区资源有限、历史变迁复杂,因此至今尚无刘松龄的传记出版。特此作者斯坦尼斯拉夫·叶茨尼克编写了《刘松龄(旧耶稣会在京最后一位伟大的天文学家)/上海三联人文经典书库》这本刘松龄的专题研究。”


在这本书的自序中,上海三联写到:“ 自百余年前中国学术开始现代转型以来,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历经几代学者不懈努力已取得了可观成就。学术翻译在其中功不可没,严复的开创之功自不必多说,民国时期译介的西方学术著作更大大促进了汉语学术的发展,有助于我国学人开眼看世界,知外域除坚船利器外尚有学问典章可资引进。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学术界又开始了一轮至今势头不衰的引介国外学术著作之浪潮,这对中国知识界学术思想的积累和发展乃至对中国社会进步所起到的推动作用,可谓有目共睹。新一轮西学东渐的同时,中国学者在某些领域也进行了开创性研究,出版了不少重要的论著,发表了不少有价值的论文。借此如株苗之嫁接,已生成糅合东西学术精义的果实。我们有充分的理由企盼着,既有着自身深厚的民族传统为根基、呈现出鲜明的本土问题意识,又吸纳了国际学术界多方面成果的学术研究,将会日益滋长繁荣起来。

     值得注意的是,20世纪80年代以降,西方学术界自身的转型也越来越改变了其传统的学术形态和研究方法,学术史、科学史、考古史、宗教史、性别史、哲学史、艺术史、人类学、语言学、社会学、民俗学等学科的研究日益繁荣。研究方法、手段、内容日新月异,这些领域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整个人文社会科学的面貌,也极大地影响了近年来中国学术界的学术取向。不同学科的学者出于深化各自专业研究的需要,对其他学科知识的渴求也越来越迫切,以求能开阔视野,进发出学术灵感、思想火花。近年来,我们与国外学术界的交往日渐增强,合格的学术翻译队伍也日益扩大,同时我们也深信,学术垃圾的泛滥只是当今学术生产面相之一隅,高质量、原创作的学术著作也在当今的学术中坚和默坐书斋的读书种子中不断产生。然囿于种种原因,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的发展并不平衡,学术出版方面也有畸轻畸重的情形(比如国内还鲜有把国人在海外获得博士学位的优秀论文系统地引介到学术界)

     有鉴于此,我们计划组织出版“上海三联人文经典书库”,将从译介西学成果、推出原创精品、整理已有典籍三方面展开。译介西学成果拟从西方近现代经典(自文艺复兴以来,但以二战前后的西学著作为主)、西方古代经典(文艺复兴前的西方原典)两方面着手;原创精品取“汉语思想系列”为范畴,不断向学术界推出汉语世界精品力作;整理已有典籍则以民国时期的翻译著作为主。现阶段我们拟从历史、考古、宗教、哲学、艺术等领域着手,在上述三个方面对学术宝库进行挖掘,从而为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作出一些贡献,以求为21世纪中国的学术大厦添一砖一瓦。“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