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9日
微信

专访一改革宗教会牧者:改革宗在中国的发展、影响与争议(上)

作者: 王璐德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4年08月01日 08:54 |
播放

“改革宗”是对英文“Reformed”一词的翻译,指的是改革宗教会。它是宗教改革后基督新教重要的几大流派之一,神学体系主要是加尔文主义,即宗教改革重要代表人物约翰•加尔文的神学思想。华人神学家唐崇荣牧师将其翻译为“归正宗”,因此在华人界也称改革宗为“归正宗”。

近十多年来,伴随着中国教会与海外教会交流的增多,改革宗神学与教会思想逐渐传入中国,对中国教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到底改革宗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几个大的阶段?又对中国教会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对于其中所带来的一些特有的现象又如何评价?

日前,基督时报邀请了一位改革宗教会的牧者但以理牧师(应受访者要求,使用化名)从切身经历与思考出发对这些问题分享。但以理牧师所在的教会位于一华东地区二级中心城市里,属新兴城市教会,在教会理念、牧养和体制上也是一个具有代表意义的改革宗本土教会。

但以理牧师介绍说,事实上他所在的教会是于上个世纪90年初期创办的一家具有传统家庭教会色彩的教会,2000年前后开始面临诸多挑战与局限,但近十年前藉着改革宗,教会成功转型为新兴城市教会。

在此过程中,他接触、学习和实践了改革宗,并反思与总结了经验与教训,他希望透过他的这些分享,能够帮助到处于类似过程中的教会与同工,同时,他也根据自己的思考与经验对改革宗面对的一些争议,比如过于强势、对和自己不一样的持批评的态度等做出自己的回应,他希望透过这些让大家更为客观的认识改革宗。

基督时报:改革宗思想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开始传入与影响中国教会的呢?您的教会是如何开始接触改革宗思想的呢?

但以理牧师:改革宗思想开始影响中国教会,主要是在2000年左右。大背景就是新兴城市教会的兴起,及传统教会面临着转型的挑战。

新兴的教会开始更多关注神学教义、教会体制建造、文化影响、与社会对接等方面。其实,这是更符合福音的。因为从圣经角度来看,福音产生的效果的确是要与文化对接;从历史角度来看,基督教文化是一直是领先世界文化并深刻的影响了世界文化。所以,可以说,这种新兴城市教会所走的思路是更符合福音的。由此,这种类型的教会也影响了前20年所产生的传统教会,与其形成张力、不能够融合在一起,这也是势必的结果。

我们教会本来是传统教会,但2000年开始逐渐被这样的背景所影响。过去比较重视神迹奇事、强调受苦、个人敬虔,教会里面大部分老信徒都是读倪柝声的书成长起来的….是一家典型的改革开放之后属灵复兴后建立的传统教会,虽然处于城市之中,但仍旧是过去教会的类型。

但慢慢地,教会在发展扩大,一些新的信徒陆续来了,人群慢慢不一样了,年轻人、文化人来了,这个时候发现他们关注的点和我们关注的点不一样。再加上媒体的发达、网络的发达,最重要的是开始接触到唐崇荣牧师的讲道,这给我们很大的影响,拓宽我们很多,发现原来基督教是要和文化对接的。这都让我们开始有很多的改变。

2000年开始,我接触改革宗。我们教会也是如此,2000年教会的同工们开始听唐崇荣牧师的讲道,学他的神学讲座,慢慢开始转型。不仅仅我们教会,中国大部分转型的教会都受多他多多少少的影响。

从那时开始,中国教会开始转型。一个是新兴教会带来的影响,一个是传统教会也被自己成长过程中带来的问题逼得其不得不反思和转型。比如说,东方闪电很容易把传统教会掳走,甚至整一个教会端走。因为传统教会只重视受苦不重视神学,只重视感性不重视理性,重灵意解经不重原文解经重个人崇拜不重教会体制等等,所以面对异端很容易被掳掠。总之,中国目前大部分教会都在转型,因为你不转型,你将彻底沦为边缘。

_page_break_tag_

基督时报:那么,从2000年中国教会开始转型到现在走到哪一步了呢?

但以理牧师:从2000开始中国的教会大部分转型,这是最开始的转型。转型的话,第一是对神学的重视,第二是体制。

对神学的探讨,我认为到目前来说,改革宗已经是已经有一定影响的了。当然成型的改革宗教会并不多,即持守改革宗神学和长老会体制。我观察到许多教会至少是已经开始认识到改革宗的重要性,并且开始探讨它。

从趋势来看,传统教会被自己的问题困扰着,比如没有体系的神学,没有体制的建造等。为了发展,因此有的开始关注改革宗。即使是新兴的职场、年轻人多的教会,也许本来是受阿米念神学比较多的教会,也开始关注改革宗。

基督时报:容许我在这里插入一个问题,事实上一些传统的教会也在努力转型融入城市之中,其中一些有见识的传统教会的领袖们也在开始想根据本土情况做自己的神学体系和教会体制,可以说,他们对改革宗并不“感冒”。您仍旧觉得改革宗也会影响到他们吗?

但以理牧师:如果传统教会开始重视神学——除非他不重视——如果他重视的话,追溯根源肯定会找到改革宗,因为你找新教教义历史,最终一定绕不开改革宗这个根源。只要你开始重视神学,你想找哪一个新教的宗派思想,哪个宗派都跟改革宗有或多或少的关系。宗教改革最重要的人物是马丁路德、加尔文和慈云理三个。马丁路德是先锋,慈云理是补充,真正形成一个理论对后世有很大影响的是加尔文,即使是阿米念思想也是因为不满改革宗而产生的对立面。所以,你还是会找到改革宗,绕不开。

_page_break_tag_

基督时报:那么,请您继续谈,您认为未来改革宗对于中国教会的影响接下来的焦点会是怎样的呢?

但以理牧师:
未来的趋势是怎样呢?我认为,未来教会体制会是焦点。

到目前为止,看中国教会,改革宗神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体制的影响还是比较轻微。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改革宗促成了很多教会开始思考体制,促进我们中国教会开始有体制,这点很好。比如浸信会虽然不是长老制,是会众制,但它毕竟仍旧是一个体制,而且在现代背景下,它一定会比家长制好。因为讲到体制,就要有制度、章程和自己的礼仪,但中国目前大部分教会都没有这些,基本就是一个家长制,基本是无章可循、只是建立在领袖个人的权威上,规矩传统也是靠口述什么。所以,体制的诉求会成为未来教会探讨的焦点。

之前说过,教会转型主要有两个,一个是神学,一个是体制。神学作为焦点这个是从2000年开始的,到现在基本上已经开始降温了,之间的张力已经慢慢减少了。10多年过去,这种张力现在已经减弱了,教会从不重视神学、文化、社会,到开始重视神学、文化和社会。接下来,教会体制将会是焦点。

基督时报:做出选择改革宗的教会大多是城市教会做的,特别是知识分子的教会。但同时,仍旧有很多传统教会的牧师并不是这样选的,他们强调的是比起改革宗著作我们首先要看的是圣经。您是如何看待这一态度呢?

但以理牧师:圣经当然是最根本的权威。但问题是我们对圣经的解释是什么?根据圣经给出的信仰告白是什么?从这一点看来,是因为许多人对改革宗并不了解,改革宗神学五大唯独之一就是“唯独圣经”。 

当一个人真的要仔细看圣经时,仍旧是需要帮助的,需要解经书、需要各样的解释的经典。这一的话,一定需要选择,也会接触到不同的宗派。在这个过程中,改革宗对于圣经解释的书可以给出很好的帮助,比如在美国最好的解经家卡森(注:唐纳•卡森D.A. Carson,芝加哥三一神学院新约研究教授 ),就是改革宗。你只要找这个时代最好的解经的书,就自然会找到卡森,受到他的影响。

_page_break_tag_

基督时报:在国内,改革宗所面临的一个争议是有教牧同工感到的是改革宗的教会和牧者过于强调自己的是正确的,并且对其他与之不一样的表现出的是一种较为强硬的批判态度,因此有教牧同工表示,对这样的态度比较反感,也比较排斥改革宗等。对此,您是如此解释和看待的呢?

但以理牧师:第一个,首先基督教本身就具有排他性,它有自己旗帜鲜明的立场,无论是跟社会、文化对话都有自己鲜明的理解,它不像其他宗教那么说“条条大路通罗马,信什么都可以到天堂”。改革宗继承了这样的特性,不会模棱两可,当然在一些非原则的上面会有宽容,但对于原则问题是非常鲜明的态度。

但我认为,改革宗给人一种好像不宽容的印象,并不是因为它的神学思想宽容不宽容,而是态度上。比如唐崇荣牧师神学非常渊博,也非常有原则,对待很多问题旗帜鲜明,这样很好。但是不了解他的人,或不完全关注他所讲的内容有时候你可能会觉得他表达的方式较为强势,让你感到不舒服。我个人认为,一些人觉得他不宽广可能不是因为他所表达的神学思想不宽广,而是感觉他表达的方式看上去不宽广。

其实,改革宗的思想是非常宽广的,而且很多改革宗的代表人物的表达方式也是很柔和的。比如提姆凯勒牧师,其实他和唐崇荣牧师一样都很鲜明表示了同性恋是罪,但两者因为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文化的对接都是不一样的,所以表达方式也很不一样。美国、海外华人和中国大陆的传统文化等都很不一样,我们不能够把对方的表达方式完全照搬到中国,我们不能要求中国的改革宗都要跟唐崇荣牧师一样,或者跟提姆凯勒牧师一样。

中国的改革宗教会也是在转型和学习过程中,不得不承认我们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也许在学对方的神学思想的时候把表达方式也学过来了,可能就会让人对改革宗有误解,觉得改革宗没有那么宽广和成熟。

我觉得今天很多人对改革宗的误解,比起对神学思想的误解,更多是表达方式所带来的。而且,的确一些改革宗的人最开始学习时对改革宗的理解比较狭隘,所以这都是造成今天改革宗被一些人批判的原因。

补充一点,中国开始进入新兴城市教会时期,2000年之后新兴教会发展起来,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大多改革宗的新兴城市教会没有老一代属灵前辈的遮盖和传承。这样的话,加上教会本身知识分子多、理性发达、很容易只是理性。而改革宗思想本身就很理性很逻辑,这样只是思想力发达再加上缺少属灵前辈的生命遮盖,更加是先天不足,让人觉得好像改革宗的教会的人是理性很发达,喜欢跟人辩论喜欢批判,一谈话就是逻辑、条理和律法。这是一个普遍现象。

我自己在学习过程中,认识到的是改革宗是很宽广的。但是如果方式不对,很容易让人有误解。所以我很重视表达方式,因此我们教会转型的过程中,比较顺,冲突就比较少。

_page_break_tag_

基督时报:那么,可以具体介绍下你们教会在转型过程中是如何处理这些的呢?你有哪些经验和教训呢?

但以理牧师:我之前看过一些教会的例子是转型的时候方式和方法都比较硬,所以冲突很多、最终或者不了了之或者失败了。所以我接受这些教训,我们教会在转型中非常谨慎。

我是2000年开始接触改革宗,我们教会是从2001年开始同工们个人学习,但是一直到2006年才开始正式转型。之前五年的时间里面是一直学习,没有正式转,2006年才正式确定我们是改革宗教义,我们使用长老会体制。

2001-2006年,我主要是自己研究和学习改革宗的神学,自己读、自己看,之前看的比较多的都是讲内在生命的,中国教会也都喜欢读这些书,比如《荒漠甘泉》,《灵的破碎》,但是解经书、神学书都很少。我那个时候把唐崇荣牧师解经的讲座视频基本都看了,讲道的mp3都下载了听。所以说,他是启蒙。

后来,自己读了加尔文的书《基督教要义》还有大量清教徒的书,比如司布真,巴文克等翻译过来的书。这个阶段我是看了大量的书。

再之后,开始确定了自己的改革宗思想,然后开始找了同工跟他们分享和探讨,他们也是有挣扎和思考。一开始是有很强张力的、不能接受,但我用柔和的方式,你不接受我们可以暂停。当时,不能接受的很多,婴儿洗、上帝的永恒保守、…..这些都不能接受。但很快,慢慢大家学了之后都能接受了。所以,我觉得关键点在于牧者的传讲方式,你需要带着牧者的心肠等候他们,就好像孩子小的时候还不懂事你不能着急、要耐心的等着他成长,等着圣灵开启他的心让他慢慢成长,这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但是,我在这个过程中有个发现,早期国内传讲改革宗的第一批人他们只是传讲教义、不牧会。他们排着队到各处讲,但是不牧养教会。所以牧会的人去讲、跟教师去讲这是不一样的。因为两者背景不一样,所以带出来的方式、方法、语气都不一样。就比如摩西之前是很强悍的人,但在旷野牧羊40年之后完全不一样了。所以我总结出的经验,就是一定要谨慎、慢慢的、而且要柔和、等待。同时也要考虑一个问题,总有人不接受的,那也要尊重他们,尊重他们的不接受。

因此,我们教会从2001年开始同工们学改革宗,但到了2006年才开始真正转型,一直等到同工们都达成了一致的态度、有了一致的决定之后才真正转型。

我也是把我的经验分享给各地转型的教会,就是一定要谨慎、慢慢的。转型的教会一定要知道这个。为什么要特别提醒这个呢?因为当你把改革宗的信仰和传统教会的理念做个对比之后会看到很大的反差,也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你会从以前的反神学到重视神学,从没有理性到有理性,从家长制到民主制,对于有文化有知识的人看到这些之后很希望马上就转型,会激发你马上转型的激情,但反而会产生负面的作用,会产生伤害,最大的问题是会产生分裂。其实,很多的分裂不是因为改革宗思想而分裂的,是因为你的方式方法太极端而分裂的。

所以传统教会的人批判改革宗,为什么批评呢?对于改革宗的教义,比如人的全然败坏、千禧年等当然你可以不接受,但这些并没有根本的问题。再比如婴儿洗,我知道一家很有代表性的改革宗教会,他们不会要求会友要执行婴儿洗,但如果你自己提出来想让自己的孩子受婴儿洗,教会也会做。我认为,这就是很宽广的心态,所以婴儿洗也不是最大的问题。

神学教义上的分歧不是最大的问题,最大的问题其实是态度,让人感觉好像我们“唯我独尊”,“你们都不是真教会,我是真教会,你们都不归正,我们最归正,你们都不真属灵,我们真正属灵”。就是这种表达让人反感。就是这种态度会让一些传统的教会感到很反感。所以,我觉得彼此尊重很重要,尊重的态度很重要。

(未完待续,敬请期待...)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