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1日
微信

上海图书馆系列讲座讲述中以友谊 以色列建筑大师分享“一切源于1919”

作者: 楚恒安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5年06月01日 12:58 |
播放
(图:渡堂海新浪微博) +
(图:渡堂海新浪微博) +

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上海图书馆、上海犹太研究中心、上海市世界史学会近日联合举办了系列讲座,讲述二战时期的中以友谊。在31日的讲座中,以色列著名建筑师渡堂海教授(Haim Dotan)围绕家族故事和中国情结展开,分享了中以友谊和中国文化带给他的人生启示。

当天讲座的主题是“一切源于1919”,主讲人Haim是世界著名建筑师、城市设计师、诗人、哲学家、教育家和艺术家,同时,他还是一名犹太人。Haim的妈妈维多利亚·萨多夫1919年8月在中国上海出生。当时萨多夫一家是从事国际贸易的犹太商人,由于俄国战争的爆发及对犹太人的迫害,他们从俄国逃至上海,在苏州河边的犹太人聚居区安顿下来。

当天,他还分享了犹太人在中国的历史,包括19世纪末来到中国哈尔滨的犹太人,以及天津犹太人、开封犹太人等等。Haim还谈到中国驻维也纳大使何凤山在二战期间给犹太人发放“生命签证”的故事,他称何凤山为“a great man”。

特殊的历史背景和民族身份使Haim对中国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1984年至1985年间,Haim用3个月的时间游历中国各地学习这个国家的建筑、诗歌、文学。最后一站便是母亲的出生地——上海,他希望可以找到母亲当年住过的房屋。虽然那些建筑早已不复存在,但Haim在寻根的过程中深深感受到中国人的热情,他分享说,“在这个过程中很多朋友、新闻社的记者帮助了我,非常感谢他们!”

近些年来,Haim学习了很多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古代老子的“道”,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都是他非常喜欢的。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以色列国家馆海贝壳就是由Haim所设计,他的理念就是来自于中国的“阴阳相生”,土色部分象征着大地和历史,玻璃部分象征着未来,Haim称之为“海贝壳里的对话”。

作为一名建筑设计师,Haim希望在城市建筑方面能够帮助中国。今年7月份即将完工的“张家界玻璃大桥”就是Haim采用生态的理念和老子的“大象无形”的思想完成的,而此前项目开发商希望把大桥建造成为蹦极、时装秀的娱乐场所。

谈到了中国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和建筑问题,Haim感到非常惋惜,他指出现代人总是想要按着自己的想法来做很多事情,总是我,我,我……,“我”在西方的英文中是“I”,但这个发音在中国是“爱”。Haim说到,今天人们应该思考“我们的未来,我们孩子的未来”,思考“与自然的对话”。Haim认为,“中国有很好的传统文化和建筑理念,没有必要模仿西方。”,他和他的团队希望通过教育培养一批建筑设计人才,能够真正造福于中国城市和人民。

当天上午和周六下午,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斯蒂夫•霍却斯达特和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王健分别作了“流亡在上海:从逃离第三帝国说起”和“互伸援手:二战时期的中犹友谊”的主题讲座。

据了解,1933年到1941年,大批从希特勒屠刀下逃生的欧洲犹太人远涉重洋来到上海,其总人数几达3万,除了其中数千人经上海去了第三国外,至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仍有2.5万名左右犹太难民把上海当作他们的避居地。这个数字超过了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南非、新西兰五国当时接纳犹太难民的总和。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