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19日
微信

“处境与关怀:爱德第五届中国基督教艺术展” 南京开幕:基督精神对当代中国艺术转型现实意义深远

作者: 王新毅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5年11月06日 09:31 |
播放

11月5日,“处境与关怀:爱德第五届中国基督教艺术展”在南京开幕,国内40多位知名艺术家被邀请携作60多幅优秀作品参展。此次展览受到多位基督徒艺术家及艺术批评家的欢迎,评论说“展览整体彰显了基督教艺术的当代性和专业性”。

活动由爱德基金会主办,恰值爱德基金会30周年庆典,该展览也成整个庆典中的一抹非常独特的亮色。爱德表示,希望次展览是爱德与中国的基督徒艺术家一同见证现实中国,传递基督教所倡导的爱与关怀。共有近150人出席了5日的开幕典礼,其中包括多位基督徒艺术家、艺术批评家,以及宗教学者等。

据爱德基金会的消息,爱德基金会秘书长丘仲辉致辞中说到,今年是爱德基金会成立三十周年,于此际举办本届基督教艺术展,既是作为庆典的重要活动之一,也是希望借此机会让更多的中国公众了解基督教文化艺术,传递基督教所倡导的爱与关怀。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圣水墨”的创始人岛子教授也出席了开幕并发言,他结合此次艺术展的主题---处境与关怀,概述了当代中国基督教文化艺术的发展状况,总结了当代基督教艺术家所呈现出的四大趋势,即年轻化、高学历、女性活跃、海外留学背景增多等。

此次艺术展的策展人郝青松在致辞中说,从这次展览展出的作品就可以看出中国基督教艺术已经发展到了新的阶段,它以信仰为基础,展现主题明确,其当代性和专业性都非常突出。他认为,基督教艺术为转折中的当代艺术指明了一个清晰的方向,他呼吁所有的艺术家要更有信心和激情,将艺术文化更好地通过自己的作品展现出来。郝青松随后还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了多幅展览作品,并再次评论说“展览整体彰显了基督教艺术的当代性和专业性”。另外一位参与的基督徒画家白野夫也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说这次展览“肯定了基督教在当下社会的爱、给与与关怀的积极和正能量”,他还分享了基督教艺术的核心价值观是“舍己、给予、爱、宽容”等。岛子评论说:“艺术或将终结,爱的艺术无止境。”

展览的承办地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的馆长助理郑闻则分享说,开馆至今已三年,但以基督教为文化背景的主题展览是第一次,所以非常有意义。他分享说,自己被多幅参展作品所打动,因为它们既有强烈的宗教意识与追求,还体现了艺术的完美,特别是在当下艺术遭遇商业化浪潮时,这类的展览更会为艺术家带来更好的启示和更多的反思。

基督精神对于当代中国社会和艺术转型的现实意义不可小

主办方非常看重基督教艺术对当代中国的现实意义:术需要内在的思想之城,艺术史本质上近于一部思想史。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带来对世界和人生新的理解方式,基督教艺术也极大地丰富了中国艺术史。随着基督徒艺术家的增多,基督教艺术已是不可忽视的文化现象,显示出其独特的思想性和艺术风格,迥然不同于世俗之城的艺术逻辑,在中国当代艺术的转型时刻有着特别的精神意义。”主办方认为,当代艺术需要又一次转向,即要从世俗之城转向上帝之城,而基督教可以在这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基督精神极而超越之处,不仅反对罪恶倡导自由,而且在爱与宽容中保守自由。基督精神彰显终极存在,又能道成肉身,关怀现实处境。他爱普及万千,无谓中西。在中国的艺术现场,基督精神并不因其外来性而有障碍。保罗之后,基督教传往外邦成为世界性的宗教,要救一切相信的,先是犹太人,后是希腊人(罗116),中国亦需要基督救赎。中国当代基督教艺术重在以基督精神关怀中国社会处境。处境化之中的现实生存和艺术状况,都需要基督精神的光照,从中感受爱与救赎,在废墟中重生希望。

“问题在于,作为身负原罪的人类,总是希望以自负的社会计划重新建构地上之城。问题更在于,没有上帝之城这一终极参照,地上之城的正义准则将不可避免地滑向地下之城的罪恶。如20世纪以奥斯维辛为代表的人类灾难,本质上即是人类自我戕害的结果。不义之城充斥了灾难、伤害、侮辱、罪恶、暴力、歧视、傲慢、奢侈、腐败、浪费,种种人性幽暗无处不在,无以侧目。因此,当代艺术的社会学转向对社会正义的关注,并不能局限于人类的自我修正努力,而是要根据基督教的原罪观念和上帝之城所代表的超越维度来表现对社会正义问题关注的深度。而这正是当代基督教艺术的意义所在。”

“基督精神之于中国当代艺术,在此社会和艺术转型时刻的意义未可小觑。”展览希望“彰显基督精神的宏大体现,呼唤神性正义,以艺术创作荣神益人,见证现实中国,祝福中国的未来。

主办方认为基督教艺术主要分为三类:宣教神学艺术、神学美学艺术和公共神学艺术,并认为此次当地基督教艺术展更多体现公共神学艺术,“当代基督教艺术主要指第三类公共神学艺术。正是在社会关怀的问题上,基督教艺术与社会学转向的当代艺术有了直接的交集,并且能够对当代艺术的社会学转向做出及时的修正。”

展览将进行到11月14日。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