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18日
微信

基督徒,你习惯拒绝和被拒绝吗?

作者: 岳恩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6年05月26日 09:26 |
播放

悦恩是一个7岁的小姑娘。有一次她跑过来对笔者说:“你可以跟我画画吗?”当时笔者正有自己的事情要忙,因此带着歉意对她说现在没有时间,是否可以下一次?听到笔者的拒绝,悦恩也没有表现出很多的情绪,只是耸了耸肩遗憾地表示,希望下一次可以一起画画。

当时笔者就感觉,这小姑娘真的很懂事,即便是遭到了拒绝也没有任何的负面情绪。然而现在回想起来,并非她懂事,而是“拒绝”和“被拒绝”只是一个正常的交流方式和现象。然而现在的人,却并不习惯“拒绝”和“被拒绝”。

记得不久前,笔者的一位朋友曾过来抱怨,她想委托另一个人从韩国回来时帮她捎带一些东西,却遭到了拒绝。她感到不解和不满,觉得只是捎带一些东西而已,费不了太多的空间和精力,为什么对方要拒绝呢?当时笔者就告诉她:他有拒绝的权利,你需要学会接受。

很多人不仅仅不愿意接受拒绝,甚至也不知道如何去拒绝别人。中国人很喜欢陷入到人情当中,不太熟的时候可能委婉的拒绝还能做到,等关系熟以后,想要拒绝总感到难以开口,害怕拒绝对方会让对方不愉快,又担心会影响两个人之间的情谊……最终就演变成其实不那么想答应,却碍于情面不得不答应。

为什么不能做到很好地拒绝别人呢?无论是直接还是委婉的。

其一,是由于自尊心所以无法开口拒绝。中国人高度重视人的“脸面”,这样的文化深深的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面子工程”成为了人一生都在竭力打造的东西,活在他人的印象和评价当中,高度关注别人对自我的反应和肯定,哪怕心中不乐意,为了满足别人的需求和获得别人的好感,也会去牺牲自我一些东西。

太过在意别人的想法和看法时,会变得失去自我,会害怕对别人说“不”。一旦有别人的否定和不满过来,自我存在价值就会受到挑战,因此必须要活在对周遭人的“讨好”当中,以寻求别人对自己的肯定和自我价值的肯定。

其二,太过于依赖别人所以不愿拒绝。笔者的一个朋友有很严重的依赖症,她渴望身边时时刻刻有人陪伴,哪怕去一趟厕所也希望有人站在门口等着。因着这严重的依赖性,她不愿意去拒绝别人,害怕拒绝别人后,会和别人分离,亦或者引来别人的不满,导致两人分开。

这种心态会使得不愿拒绝的人开始变得越来越卑微,甚至在他人面前完全没有自己。别人说什么,就去做什么,没有自己的想法、意识和行为。一旦所依赖的人离开了,就会变得焦虑、否定自己。

其三,不愿别人评论“你不行”。很多人不愿去拒绝别人,是不想听到其他人对自己说:“你不行”、“你做不到”……觉得自己明明可以做到,然而却被别人看低、看扁,内心涌出的一股想要“争口气”的想法。

想要得到他人的肯定,这一点与“自尊心不愿受损”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如果是为了得到别人的夸赞而勉强自己去做不愿意做的事,是相当痛苦的。

要学会拒绝。每个人都是独立的存在,有能做到的和不能做到的,有想去做和不想去做的,只要不是触犯律法和违背道德标准,人人都有说“NO”的权利。而别拒绝的人也需要摆正自己的心态,因为“拒绝”和“被拒绝”是一种很平常的交流方式,就好像一桌饭摆上来可以选择吃也可以选择不吃一样正常。

人不愿意拒绝别人,也不愿意被拒绝。一旦被拒绝时,内心的抵触和抱怨情绪马上就会过来,“为什么这个人要拒绝我呢?”、“这件事对他来说只是顺手而已”……即便是口里说着理解,然而心里却并不那么高兴。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很多人并不习惯“被拒绝”,觉得感情好、友谊好,所以帮一点小忙完全没关系。

需要正确看到“拒绝”和“被拒绝”。圣经教导我们:“以色列啊,你当仰望耶和华,从今时直到永远。(诗131:3)”,“凡仰望耶和华的人,你们都要壮胆,坚固你们的心。(诗31:24)”。单单仰望神去生活的时候,不会将焦点局限在人的身上。神也必赐给人平安的意念和刚强壮胆的心,使人即便是“拒绝”也不至害怕,因为我们不是为要得人的夸赞和肯定,而是要得神的夸赞。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