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19日
微信

复旦大学范丽珠与李天纲教授对 “关于基督徒祭祖问题的问卷调查”结果的回应

作者: 王新毅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7年04月04日 11:53 |
播放

3月21日,信德网、基督时报网站先后在微信公众平台发布了关于基督徒祭祖调查的问卷,包括十个问题。

截至清明节前42日下午4:00分,信德网得到的投票共计2013票,其中天主教徒1732票,占投票总人数的86%,大致能够反映出参与投票的天主教徒的情况。

截止43日上午11点,基督时报网站得到的投票共计966票,其中基督新教信徒891票,占投票总人数的82%,大致能够反映出参与投票的信徒的情况

关于基督徒祭祖问题的问卷调查结果:

对此,两位来自复旦大学的学者进行了回应。

复旦大学社会学系范丽珠教授的回应:

清明节之际,是中国人普遍的祭祖之时。注意到,一些基督徒(天主教和基督教)对于祭祖的“祭”比较敏感,认为“祭”是宗教行为,所以影响到基督徒对此行为的认知和认可。
须知,直到一百多年前,中国人才知道“宗教”这个词,而中国人行祭祖已经数千年了。因为对于很多百姓来说,特定时间的年节祭祖是自然常态,就如同穿衣吃饭一样,故多数人仍然不觉得祭祖是行宗教之事。利玛窦等神职者对于中华文化传统的祭祖敬宗的认可与接受,当然可以从其传教策略来看待。而学者和神学理论,从百姓日常人伦的角度,也需要承认其中体现的文化意义。这几天在赣南的观察发现,在一个包含各种生活(祭祀、敬拜)内容的社区中,无论是否基督徒,对于祖先的问题是毫不含糊的,或可谓世俗生活的神圣意义。我们在全部是天主教信徒的村子里,看到了教堂,也看到了(改良了的)祠堂和家谱,堪称敬祖敬神并存的利玛窦遗风,西神东祖,并行不悖。
荀子具体描述了礼在人们生活中的具体方式,注重其所具有的修养人性,培育道德的作用。而有关如何对待祖先则被视为重要的礼仪行为。下文摘自“荀子·礼论”,“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焉无安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复旦大学宗教学系系主任李天纲教授的回应:

对于祭祖是否是宗教行为,我想谈谈自己的看法。我先给出个人的看法:是。这样就容易讨论。利玛窦、康熙、耶稣会士,还有1939年梵蒂冈,都采用回避儒家宗教性的办法来承认祭祖行为。这是实践中不得不采用的办法,如果今天中国天主教会仍然用这个办法说服各界,也是可以的。因为很多基督徒,尤其是新教基督教徒是愿意采用传统教义,保持自己教义的纯洁性和优越性。这种处理方法会延续很久,有他的合理性,但它只是面对历史,面对现实,不代表将来的宗教。

我们在调查中,或者在文献中,用任何宗教学的定义,总不能得出祭祖、祭孔、祭天不是宗教行为的结论。从宗教学的角度说,对天地、理气、性命的思考,都是超越于世俗层面的宗教性思考,而儒家还把这些思考(儒学),用礼乐(儒教)的方式做出来,无论如何是在生活上扮演了宗教角色。单单在习俗层面容纳祭祖是不够的,天主教要突破到能够容纳非西方传统的信仰,因为你是大公

我在《中国礼仪之争》中已经指出利玛窦的补儒易佛是了不起的,但确实是不得已的策略,我将要出版的新书《金泽:江南祭祀制度研究》揭露儒家的宗教性,指出中国人有自己的宗教。

我仍然更多地赞成天主教、新教的教义和宗教性,因为相比儒教,基督宗教是一种现代宗教。虽然儒教是一种古代宗教,社会属性中有很多不适应当代的东西,但是现代宗教、未来宗教也要容纳它们。天主教若要成为一个未来的宗教,就必须容纳传统社会留下来的宗教性,因为它们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

这也是我对范丽珠教授关于曾荀子天地君亲师章句解释的有感而发。不当之处在所难免,如有得罪,还请神长教友们谅解我们教外学者的想法!也欢迎讨论,这个问题确实关系重大。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