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0日
微信

【观察】伴随着民工回乡潮,未来乡镇化教会可能会再次兴起

作者: 王璐德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7年05月05日 12:09 |
播放

S市是长江三角洲一个繁华的二级城市。过去五六年来,靠着数百万民工的辛勤工作,积累了许多城市财富,并且伴随着城市实力的稳步发展。

然而,今年开春到现在,陆续从老家返回S市打工的人数明显少了许多,当地一位基督徒以S市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估算说可能10万人里面少了大约2万-3万。

S市的现象并非个例。远的不提,2015,、2016、2017这三年关于“大规模民工返乡潮”的事情也常常见诸于各地的社会媒体。

“没有活儿,我们只好回老家了.....”是许多民工的现实心声。曾经靠着他们的辛苦与血汗把城市的基础设施、高楼大厦等基础硬件以及劳动密集型的工厂建立起来,然而城市的基础建立之后,随着经济和竞争的发展,自然面临着产业升级,引进许多新兴的和科技产业,原有的基础产业的工厂或关门或者收缩,使得曾经建设过这里的不少民工没办法继续呆着这里。

S市也是如此,经济技术开发区里不少工厂直接关闭了,较大的比如以前有2万工人的现在只需要一万了。

因此,许多民工不得不另寻生路。有的去其他城市继续打工,同时也有很大一部分开始考虑回内陆老家发展,比如河南、安徽、河北等地。回到农村已经不切实际,因此不少民工选择回到老家省份里面的二三线城镇。

民工返乡潮,尤其是东南沿海一带民工的回乡潮,这种趋势可能会间接带来这些地区未来乡镇化教会的再次兴起,一位常年在各地教会走访和讲学的基督徒学人L老师如此表示。

在打工群体中,许多来自于河南、安徽,尤其是长江三角洲一带。曾经,河南、安徽等地在上个世纪80-90年代农村教会大复兴的时代,2000年伴随着城市化,大批内地的青壮劳动力涌向城市。这对于当地的教会而言,也产生了明显而深远的影响,教会大多只是剩下老人、妇女和儿童,曾经最复兴的地方现在也最为荒凉。

十年潮汐来又去,时代又在悄然转移。

2015年逐渐一方面东部沿海城市逐渐产业升级,同时不少内陆省份又开始大力发展经济和基础工业等,着力希望引进资金和劳动力,由此也带动这些地区基础生活水平的上升,以及使用各种措施来吸引劳动力回流。

这种新的时代趋势又或将对未来中国教会的发展产生新的一轮深远的影响。

“人毕竟要过个正常的生活,不能总是漂在外面。而且留守儿童,妇女等问题都要解决。”L老师比较看好返乡潮的正面意义,并且在他看来这是必然的一种自然而然的现象。

一方面,大部分的民工在一二线城市是弱势群体,他们的医疗、住房和子女的上学问题非常难解决,尤其最大制约他们的是孩子的上学问题,比如在北京只有父母都有社保的才能在当地入学。孩子还不大时,孩子可以跟着父母来城市,但孩子到了上学的年纪,基本找不到可以接受入学的学校,如此的现实问题让不少民工夫妻为了孩子的教育问题回到了老家。

而且,年轻时赚钱,慢慢年纪增长,希望稳定、和家人在一起的想法也增强。一些夫妻把孩子留给老家的爷爷奶奶,或者一些人把妻子孩子留在老家,常年分离并非正常人的生活。回到老家发展,是一种回到正常生活的尝试,如此对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的问题也自然可以缓解很多。

“每个地方也都希望自己城市化。”L老师认为,让内陆发展慢慢引导民工自然回流也是解决当下中国城市化许多问题的关键。

一位河南的牧者分享说:“河南人口不外流,全国很多地方都发愁。”但是,L牧师认为,“因为现在的城市化都是往东边跑,这对上海、杭州等等这些城市的压力也很大,不可能所有的人口都朝沿海聚集。”

“最根本还是要本地消化。”L老师认为,一方面不可能所有的人口都在北上深等一线城市,同时如果每个省都大力迈向城市化也很难“也不能遍地开花,财力耗费太大”,所以节点性的中心城市会越来越重要,比如看现在的布局,郑州、武汉这些中心城市展起来的话,可以容纳数千万甚至上亿的劳动力,而且会带动周边很多的贫穷县市,意义重大。”

“如果出现一些很大的城市经济中心,会有很多劳动力的回流。也会间接带动这些地区的教会的成长。所以很可能会带来中原乡镇教会的普遍复兴。”L老师说。

他澄清说,这种乡镇教会的复兴并非是乡村教会,而是比如几个村子的中心乡镇和小城市等,因为很多劳动力从城市回来,已经不适应曾经的农村生活方式,很多会选择在镇上和小城市买房居住,这自然而然形成新的群落,复兴起来的教会也不是在乡村里面,而主要在这些地方。

不过,这些地方重新兴起的乡镇教会不仅外面的形式不同,内在的转型也势在必行。城镇化带来的中国社会内在结构的变迁和观念的转变,以及教会在新时代下如何脱掉许多陈旧观念和包袱,活出福音真意,这也是亟需探讨的话题。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