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0日
微信

历史钩沉:百年教会女校——虔贞女校

作者: 姚颂恕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7年06月29日 10:18 |
播放

在深圳一个名为浪口的古朴客家村落里,有一所兴建于1891年的教会女校:虔贞女校。一座砖木结构的青灰色尖顶两层小楼,经历130多年风雨,作为一个民国女子教育启蒙学校的承传载体,它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教育内涵,这是“一所融入了西方文化启蒙的学校”。

虔贞女校位于龙华大浪辖区浪口社区东北角,创建于清朝光绪四年(1878年),是基督教教会女校旧址,。在鼎盛时期,学生达数百人之多,蜚声海外。新中国成立后,学校几经变迁,先后改名为姜头小学、浪口小学,1985年被合并到大浪小学后停办,具有重要的宗教、女子教育历史研究价值。

广东沿海地区(包括深圳)是基督教传入我国的肇始地,同治五年(1866年),德国巴色会牧师毕安来到深圳浪口,建成基督教浪口堂,建筑包括教堂、牧师楼(1948年毁于火灾)、宿舍等,稍后清光绪四年(1878年),在村民吴基昌的支持下,在其办私塾的地方创办了这座虔贞女校。女校包括大门、水井、饭堂、教学楼、围墙、菜地等。

女校开办之初,有学生数十人,来自附近村庄及香港等地,均为基督教教民的子女。后来,生源扩大到非教民的普通村民,学校也慢慢打破了只招女生的规矩,男女生兼收,学校也因此更名为虔贞学校。

该女校在最为鼎盛时,学生达数百人,教学质量很有名,其培养的学生桃李满天下,有多名当地青年从这里毕业后考入黄埔军校和保定学校,并走入了北伐的征途。上世纪四五十年代,这里走出了数十名中小学校长。

虔贞女校遗址开启全新的遗址保护模式,在遗址上赋予其新的生命,将遗址保护的新理念拓展为可以被延续和承传的文化基因,此模式将成为类似遗址保护模式的启蒙,改变遗址传统的刻板单一的展示功能模式。

瑞士巴塞尔使命21档案馆基督教香港崇真会做学术支持制作了三集虔贞纪录片。影片述说的故事,是关于深圳一个名为浪口的古朴的客家村落,还有村落里的一所兴建于1891年的教会女校:虔贞女校。

虔贞女校正门广场是社区较开阔的灯光球场,学校由两米多高的泥沙墙四面围合,墙面出现大量剥落,校门为巴洛克式西洋风格,门额上“虔贞学校”四个大字依稀可辨。进入校门为两级平台,各有7、10级步级,第一级平台两侧为原校舍遗址,,第二级平台上坐落着教学楼主楼,主楼座东朝西,为两层拱劵砖木结构,南侧高耸攒尖塔状构筑物,其上立铁质十字为标志,共有五间教室,一层三间,二层两间,单廊教室宽敞明亮。在教学楼主楼前,有一口带有护墙的水井,深约三四米,为当年虔贞女校的师生和附近教堂里的牧师及教民们饮用水源。

主楼北侧为三开间而层砖木结构办公楼,中间为木楼梯,两侧为办公室,与主楼建造年代相近。办公楼前搭建小青瓦坡屋顶,为后加厨房。教学楼主楼与办公楼之间原有门斗,可通向后院,现被封堵,后院被辟为菜园。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