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9日
微信

书评|| 美国保守福音派神学小批判:以《宣教圣经神学》为参照

作者: 木铎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8年10月12日 10:11 |
播放

这本书在我的阅读的保守宣教学中是最系统的神学。作者看起来也很雄辩,在几本保守福音派书中,只有这一本看起来是个“真书”。在导言中作者被介绍为具有门诺会背景、保守福音派立场。本书有一个长达17页的导言。在这个导言中,作者给出了他的神学路径:罪观导向,包括一些新词汇:前罪史、后罪史(Peters,15-17)。

第一章基督论和第二章神论应该结合起来。我们用神论而不是三一论。(最近我与一个遵循美国改革宗的一位牧者聊天,谈到耶稣的地位。最后他告白:“我信所有四大信经!”然后我提醒他在亚他那修信经中陈述:由于子的人性,略低于父。这个议题会在下面文章中涉及。)第三章和第四章可以关于圣经神学。阐述的路径是经典的救恩史(德语:Heilsgeschichte),就是,上帝在历史开头有一个计划,通过拣选以色列以及后来的耶稣基督的教会,实现普遍救恩。

保守路径中的独救论或拣选论总是倾向于至上主义或排他主义。(“保守”这个概念比较宽泛,不能与“正统”相混淆。一次,一个路德宗的人说五旬宗是自由派,因为女人可以当牧者。他的言论算是让我开了眼界,因为一般五旬宗标榜为保守福音派。)下面我们将就保守福音派中存在典型的神学现象进行批判。

第一,对以色列-美国白人独救论的批判。作者的思想可以定性为典型的“美国奉天承运”,就是上帝任命美国盎格鲁-萨克森以天命广传福音,领导世界进入一个全新时代。这并不是一个负面的议题,毕竟每个时代这个世界都有不同的领导国家。我们需要好的领导者。问题是审判称义逻辑是犹太-基督徒路径。就是,在旧约时代以色列是被拣选的,在现代史美国盎格鲁-萨克森人(或许还有以色列人。这可以放入以色列与教会的关系范畴内。不同的关系观点会导致不同的世界观。)

拣选以色列可以在很多地方看到。比如:“以色列……是列国中上帝的祭司,传达上帝的启示、救恩和计划。”(Peters,23)拣选美国盎格鲁-萨克森人虽然没有直接说出来,但是演绎的出来。比如:“应许的盼望对中国、印度、黑人或美洲印第安人就像对以色列或当前的欧洲一样”(Peters,85),唯独没提美国盎格鲁-萨克森人。这种世界观被前任福音派联盟总秘书Josiah Strong说得更清晰:

上帝给盎格鲁-萨克森民族预备了一个伟大时刻,“民族间的最终决战”。在此刻我们民族代表了“最广大的自由、最纯粹的基督教、最高级的文明,”我们将落实上帝赋予的天命,逐出弱者、同化他人、最终实现人类的“盎格鲁-萨克森化”。(冈萨雷斯:《基督教史》(第二册,英文版),336-337)

犹太教-基督教世界为中心不能等同于以基督为中心。圣约的核心是,“我是你们的神,你们是我的人民。”每个民族都是上帝的子女成员。或许上帝有时看起来会偏向于某一个国家,但上帝对每个国家的爱是相同的。

第二,对拉丁传统基督论和神论的批判。作者的神学是典型的拉丁传统,就是将子提高等同于父。拉丁传统可以追溯到被称为“强盗会议”的431年以弗所会议时,天主教代表选择站在了亚历山大的塞罗一边反对聂斯托利,以及后来几个世纪的和子论争议。虽然1970年代梵二会议后梵蒂冈教廷与历史异议者和解,但是西方主流宗派仍然持守中心立场,包括主流的福音派-五旬宗。(这个现象就像迦克顿会议一样。)

在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几个经典的拉丁传统陈述。比如,“子格,拿撒勒的耶稣,神道成肉身成完全的人,启示完全的神;”(Peters ,30)“在道成肉身中,永恒性进入时间和空间,神性成为人性。神在基督里。”(Peters ,62-63)我想“神性成为人性(Deity became humanity)”已经违背了迦克顿信经:“(两性)不相混乱,不相交换”。

拉丁传统中最诧异的陈述是将耶稣基督的位格总是认信为“道成肉身的神”。这个教义应该追溯到以弗所会议谕令“神之母玛利(Mary the bearer of God)”以攻击聂斯托利的“基督之母玛利(Mary the bearer of Christ”。

至于道成肉身的经文依据,我们能鲜明找到的是约翰福音1:14“道成了肉身”。一般意义上,我们将“道”等同的是“子神”,而不是“父神”或“圣灵神”。 如果我们将“道”换成“神”,这是多多少少误导性的。虽然迦克顿会议(451年)树立了正统教义,但是每个教派传统维持着他们自己的风格直到今天。作者的陈述“永恒子神等同永恒于父(the eternal Son of God, coequal and coeternal with the Father)”(Peters,38)违背亚他那修信经“由于其人性略低于父”。“其七重‘我是’无疑将自己等同于旧约中的耶和华”(Peters ,61),这已经混淆了三位一体的位格。我非常遗憾的说,作者神学是大有问题的。(这种现象在教会中却很普遍。)

第三,真的像作者所说圣经是反对人文主义的吗(Peters,67页)?我不知道作者对人文主义的解释是什么,至少这个词会让我想起耶稣的话:“安息日是为人设立的,而不是人为安息日设立的。”所以我不认为圣经反对人文主义,而是支持人文主义,至少对耶稣来说是这样。为什么作者会说出这样主观的臆断?我想这来源于他的基督论。经典的拉丁传统总体上强调神性而忽略人性——就像我接触的第一个传教士对我大喊:“不,耶稣不是人,是神!”

第四,对拉丁传统倾向于排他主义的批判。当作者提到关于耶稣普世事工的历史观时,他用“有信仰的学者所持的传统……”(Peters,36)这样的措辞来形容他所在天主教-新教传统。这暗示其他三个传统的学者是不信者!我想这样的偏见来源于拉丁传统神学中父总是被子所僭越。

第五,我不能苟同对东方二元论和历史循环理论的偏见论断(Peters,85)。我不认为使徒作品就不是二元论,比如保罗的肉体与灵魂,约翰福音的光与暗、恶与善等。(新约时代前后也正是主张灵魂-肉体二元论的摩尼教和祆教最活跃的时间。)我也不认为西方历史就不是循环的。比如,在旧约中,在约书亚记中以色列人攻占了迦南异族,但是很快在士师记中他们就陷入了内部互相残杀。类似于圣经以色列史,这同样发生在基督教世界。在西方基督教列强几乎征服了整个世界时,世界大战在内部爆发了。


Peters, George W. A Biblical Theology of Missions.  Chicago: Moody Press, 1972.(没找到中文版)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