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5日
微信

特稿| 鼓浪屿游记:这座不大的岛上,竟处处都有早期传教士留下的宝贵痕迹

作者: 沈寻光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8年12月06日 08:56 |
播放

有人说:如果厦门是中国东南沿海上的一颗明珠,那么鼓浪屿就是这颗明珠所折射出的最璀璨明媚的一道光芒。它宛如一本记载了厚重历史且将东西方文化融汇成一股的散文诗集,一百年的时光在这不到两万平方里的岛屿上,演绎着惊人的繁华与传奇。

在这里,可以怀旧,也可以品味生活;可以回味历史,更能思想人生。

若是到了厦门,怎可不去鼓浪屿?

站在对岸眺望海中的岛屿,绿树成荫,古朴的西式建筑在丛林中俏皮地露出小尖顶,若隐若现,美不胜收。

在这个文化气息极浓的岛屿上,有着各式各样的旅游景点,但最引人入胜的,还是那些与基督教、传教士有着极深渊源的名胜之地。

十一之后,天气在整个中国都已见凉,东北甚至有雪花飘落。然而从厦门下车时,天气好到宛如置身三亚,缕缕阳光照在人身上只觉透着暖意的舒适。

在朋友的带领下用一天的时间游了鼓浪屿几个地方,朋友说:岛上基督教的文化背景很深,若是信徒来了,这几个地方不可错过。

鼓浪屿历史博物馆

想要了解历史的话,不能错过百年鼓浪屿博物馆。

这家博物馆以人文历史为主题,在曾经的英国领事馆旧址中,展出了15个国家的洋人在岛上曾使用过的物品。

随着岁月的变迁,这些过往虽已成为历史,然而那些令人迷醉的文化也是在那个时候逐渐形成的。

馆中陈列之物,一一真实地还原了百年前鼓浪屿居民们的生活。

虽然如今这些都已随人事湮灭,但在古朴老旧的展物和文字描述中,我们仿佛随时光再度穿梭至百年以前,看到那时的辉煌与繁荣,就在眼前,活灵活现。

协和礼拜堂

到协和礼拜堂时天正飘着细雨,蒙蒙烟雨之中新修缮的礼拜堂透着一丝朦胧的圣洁。

虽然是下雨的天气,却依然挡不住有来拍婚纱照的新人们,在摄影师的建议下以大门为背景摆着各样的造型。

据说,协和礼拜堂迄今为止已有152年的历史,1863年由美国归正教会、英国伦敦工会、英国长老会的信徒一同捐款建造而成,当时被命名为“国际礼拜堂”。

1911年,教堂进行了翻修,才改成现在的名字“协和礼拜堂”。

如果想要了解鼓浪屿的宗教历史与圣乐艺术,协和礼拜堂不可不去。

林巧稚纪念馆

被称为“鼓浪屿女儿”的林巧稚,她的一生便被浓缩在泛黄的照片当中,陈列在纪念馆小小的玻璃柜中。在这里,有着她少年时代的优秀成绩单,也有各个阶段所获得的证书,却独独没有结婚证。

这位现代著名的医学家、妇科大夫,终身未嫁,却将一腔赤诚的母爱献给了产房里的每一个孩子。她曾亲手迎接5万多个孩子来到人间,又被众人亲切的称呼为“万婴之母”。

纪念馆坐落在毓园之中,布局简单而自然的园中屹立着林巧稚的汉白玉雕像,脸上带着慈爱的笑容俯瞰着来往的游客。

纪念馆内,陈列着林巧稚的生平过往。她曾于1921 年夏天赴上海参加北京协和医院招生考试,1929 年毕业并获医学博士学位,被聘为协和医院妇产科大夫。此后经过出国深造、开办私人诊所等一系列的事,最终她再度回到协和医院工作,直到去世。

圣教书局

闽南圣教书局旧址建筑位于福建路43号街角,砖混结构,建筑面积200余平方米,为三层洋楼,造型简约,是曾经的闽南圣教书局(Southern Fujian Christian Bookstore)旧址。

如今的三层洋楼已经成为了咖啡馆,然而走到门口时,还能看见会馆里面的墙上,挂着亚当夏娃、圣母玛利亚抱着孩童耶稣以及成年耶稣的画。

在这里,曾经是一间闽南教会专门服务教徒的书店,从这里出版并售出大量闽南白话字编印的教会典籍、赞美诗以及其他信仰书籍。它宛如见证历史滚动的引线,串联着闽南白话字从诞生到改进、到向闽南甚至东南亚地区传播、再逐渐淡出历史舞台的全过程。

这栋外观看上去与普通的洋房并无太大区别的小洋楼,仿佛已经完成历史使命的老人般静静矗立在三岔路口,淡看云卷云舒。

三一堂

提到标志性教堂,就不得不提三一堂。

从上往下俯瞰三一堂,是一个立体的希腊式十字造型,带着古香古色的黄瓦屋顶中央,立着一座小小的八角钟楼,顶尖的十字架直指向天。中西结合,极具特色。

1992年续建牧师楼,2000年进行了扩建,现总建筑面积为1368㎡。2006年被确定为第六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当然,三一堂最为著名的还是圣乐上的事奉。

只是当天到达三一堂时,大门紧闭,整栋教堂被围墙栏杆拦得严实。据友人介绍,教堂正在扩建和修缮当中,等全部竣工后才会再度开放。

虽未能进到堂内颇为遗憾,但如果想要了解教堂的历史文化和基督信仰的相关知识,并且想在主日或其它教会节期一睹歌颂团的天籁之音,不妨等到三一堂建好之时前来参加,必能饱足一顿音乐盛宴。

基督徒墓园

这片基督教会墓园在鼓浪屿一条较为偏僻和寂静的小道上,走在石板铺成的小路上时,周围鲜有人烟来往。

墓园的格局并非错落有致,相反从外面看上去稍显凌乱和随意。然而在这里安葬着的,是早期从英美等国来到鼓浪屿的伟大传教士,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知名的基督徒也长睡在此,例如鼓浪屿英华中学校长沈省愚、林语堂的岳父廖悦发、“现代汉语拼音文字之父”卢戆章等,因此能看到碑上明显的十字架、楹联等信仰标识符号。

据悉,中国一些第一代医生和建筑设计师等,都是在鼓浪屿传教士的培养下诞生。

墓园被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围绕着曾经的安献堂——如今的基督教养老院。第二部分在去往海边沙滩的路上,占着一大块向阳的地段。第三部分则是在安献堂与殷承宗老先生的房子之间。

在墓园的深处,立着一块“万婴之母”林巧稚所留下的遗嘱碑,安静肃立,却鲜为人知。

后记:

据友人说,其实当天我们去了不少基督教相关的地方,例如愿毓德女中、马约翰广场、姑娘楼、安献堂、原福音小学、原英华书院……

看了友人列举的单子,才发现原来不大的鼓浪屿上,处处都有早期传教士曾留下的痕迹,这里与基督教渊源极深,不经意之间就能看到一些跟信仰相关的标识和符号。

只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多元文化的入侵,很多地方已经被荒废、搁置,所以也只能在走过时隔着大门眺望一下,感叹:这里曾经也和信仰有着千丝万缕。

一次短暂的游览虽不能将想去之地尽数看完,然而所到之处却也在心中留下翻腾的痕迹。都说这里依山傍海、风景宜人,是旅游的好去处。但最吸引人的,还是它久远的历史文化和久经沧桑却始终未变的信仰过往,在海浪声中沉淀、静懿……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