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8日
微信

基督徒姊妹自述:我为何终于能解开心结 接纳了曾经给我伤害的母亲?

作者: 千与千寻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9年03月04日 09:06 |
播放

2016年6月份,我在本平台发表了一篇文章《如何走出个人成长中的心灵之殇》,简单谈了我与母亲的关系,里面说了句:“我是碎片,被母亲撕的。”

两年半后的今天,再读到这句话,心里不觉一惊,感受到一股浓浓的抱怨。

大概一年前,本平台编辑问我能否详谈如何恢复了与母亲的关系,我拒绝了,因为那时在自己内心深处还未能与母亲真正和解。

今年春节前,带着放了寒假的孩子去看父母,与他们小住了一周。临走前的一晚,与母亲背对背睡在一张床上,过往的一幕幕不断闪现在脑海,我忍不住泪湿面庞,彻夜未眠。
那一晚,我第一次生出一种深深的害怕:子欲养而亲不待。
那一晚,我的人生有了一种新的动力:为了母亲。
那一晚,我隐约感觉到,自己接纳了母亲。

第二天及至现在,我总惊讶并窃喜于自己的行为:
怎么就这么自然地对母亲很有耐心?
怎么母亲也变得不再损我?
怎么我竟每天都期待在微信上与母亲聊上一通?
怎么我还会与她分享自己读的书,甚至想办法找出手机上的录屏功能,用录屏教她如何发送照片?
天知道,去年兼职的时候,我冒着可能招致用户投诉的风险,也没使用录屏而选择另一款工具,因为个人觉得录屏太麻烦。

到底是什么让我产生了改变?

有一点,似乎是年纪到了,人就会自然产生改变。就我而言,从31岁起到现在,我仿佛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一些重大的改变。比如,以往我没觉得“丈夫值得我托付一辈子”,这句话或者这种行为有什么不妥,然而,31岁的时候,我认为女人不可把自己托付于任何一个人,托付本身含有偷懒,能托付的只是爱与信任,成长仍需自己面对。换句话说,从31岁起,我自然而然变地独立起来。

再者,母亲去年开始使用智能手机,成了手机控,她转发的诸多文章里,像“儿女有了自己的家庭,就少去插手干涉,多和老伴过自己的日子”、“把深情留给老伴,远远祝福儿女”,等观点占了一定比重,她也在慢慢改变中。

更重要的是,我慢慢接纳了自己,虽然还未完全接纳,但越来越能理解自己。

大概从读本科开始,我一直因为自己的体型而深深自卑,用形销骨立来形容它可能都不为过,也曾尝试过N种增重方法,但都无济于事。
还记得,工作的第一年,我看着一个女孩子妙曼时尚的背影,不禁切切地发出一声祷告:上帝,你可以让我也那样吗?继而,心像是被什么重重划开一样,从里面长出一条粗壮的绿藤,爬满我的全身,它叫自卑自怜。

很多年里,我都自卑着,甚至走路的时候,不管是在大街上还是教室还是办公室,总觉得身后有双或者很多双眼睛看着我。那些年里,我总会穿得比别人厚,哪怕是夏天,也一件套一件,只为看起来不那么瘦。
那些年,我羡慕每一个人,把嫌弃全留给自己。

后来,接触到了一些心理学,看文章,看书,虽无系统,但几年下来,的确收获颇多。

我总是能回想起小时候的自己,想起才三四岁,就被母亲因为太忙而寄养在外婆家,她告诉我去舅舅家拿点东西就会来接我,而我信以为真,坐在巷子口,从中午到黄昏,连饭也不吃,就等着,不管外婆和邻人如何告知我真相,我都相信母亲会来接我。从那晚开始,我总梦见她来接我,总梦见自己终于回到了家。后来,我又被寄养在姑姑家,堂哥家,与父母长久分开。

我常常想起童年和少年时期一些很琐碎的事,它们都是悲伤的、自卑的、怯懦的,甚至是想上厕所这样的事,总是憋到实在憋不住才敢去麻烦别人,甚至是转告一句话这样的事,也要先自己演示很多遍才能去做。

去年12月,我独自在家,正在看《从文自传》,想起小时候到本科到读研到工作的自己,一下子双眼湿润,一面觉得自己特别不容易,一面佩服自己好坚强。尽管从小缺爱,尽管一路挣扎,可我竟没有真正倒下,而且还收获了较为幸福的婚姻和一个健康可爱的女儿,这是上帝的保守和爱护。

也第一次和自己的身体产生感情,就觉得身体好无辜,从我小时候起,它就承受了太多灰色情绪,它当然无法饱满,它当然只能形销骨立,那么,余生,我要花时间好好照顾它珍惜它。
圣经上说身体是圣灵的殿,而那一刻,我甚至还觉得身体是灵魂的模样。

事实上,尽管自己有几处慢性疾病,但之前我并没有真正意识到健康的重要,都只是被动地遵照医嘱,遵从饮食禁忌,好像身体不是自己的。

那天,仿佛是我第一次叩响“爱自己”这座庭院的大门:从心底佩服自己,也开始理解自己的身体。虽然近几年不再那么自卑身体,可并没有生发出理解与接纳,而那天及至现在,我理解了它为何是现在的样子,对它产生了深深的抱歉与爱惜,因此饮食、作息和新年计划都与以往截然不同。

我曾经认为,只有接纳原生家庭,才会真正接纳自己。现在,我也不清楚这两者到底是什么关系,但,就自己经历而言,我想,是因为我接纳了自己,才接纳了母亲。

原生家庭,这四个字,背了不少锅,一方面,很多人把自己人生的各种不如意都归结于原生家庭。另一方面,很多人一听到这四个字就觉得他人在外归因。而事实上,这四个字并不承载任何价值判断,它好比空气、阳光,是中性词。它像个工具,帮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自己,理解自己。

那么,如何才能自我接纳?

做起来绝非易事,可说起来,竟然就是好简单的一个道理。首先,在我们的头脑里,一定固存了一个信念:我这样不好,那样才好。“这样”可以包含容貌、身材、学历、收入、工作、婚姻、性格、生活习惯等等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认为努力摆脱自己原本的样子而达到“那样”,自己才是“好的”。而“那样”的标准,很可能就是原生家庭为我们定制的。我们只需打破这个信念对自己的束缚,回归自己本来的样子即可。

打破束缚容易吗?

先举个大象与铁链的例子。在印度和泰国随处可见千斤重的大象被一节细细的铁链就征服了,照理说,大象完全可以挣脱铁链,实现自由。但是,因为大象从小就被铁链绑在水泥柱或者钢柱上,无论怎么挣扎都无法逃掉,甚至还遭到难以忍受的折磨拷打,所以,它慢慢习惯不挣扎。直到长大,即便它能轻而易举挣脱铁链,但在它思维深处,它依然认为挣脱铁链是不可能的。
也就是说,我们长着长着,就忘记了,自己有足够的力量去质疑、去挣脱、去拥抱、去和解……

在主内,一些弟兄姐妹很排斥心理学,认为心理学会使人误入歧途,不会将人带回上帝面前。就我个人经历来看,这类言论有失偏颇。恰恰是接触心理学后的思考让我一点点看清人际关系中的迷雾,一点点认识并理解自己,而且总惊叹于上帝的创造和保守。

心理学以及其他学科中的智慧,都是上帝在人类历史中播撒的恩典,认为神学为大,在一切学科之上,认为只要弄懂神学,其他学科的难题就会迎刃而解,这类的观点实在是不负责任,只会让人目光越来越狭隘。

新的一年,愿你我在上帝的保守下,能有力量挣脱自己的铁链,或者,与铁链共舞。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