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18日
微信

个人成长的五点感受

作者: 王学富 | 来源:基督时报蒙允转载 | 2019年06月27日 08:52 |
播放

我讲五个点,我猜想可能对你们个人成长有点帮助。

一、头脑工作 

你们知道在格式塔疗法里有一个词叫“mind game”,就是叫头脑里的游戏。在我们咨询过程中发现来访者常常会陷入mind game,他们想了许多许多。我们有时候也称为在头脑里的工作“mind work”,就是在头脑中有各种各样的想法、策划,好像他们什么都想到了。

但是他们的麻烦是什么,是让这一切的工作只停留在头脑里面,不能够去实践它,不能够去apply,不能把它应用出来。这样的话他们头脑中所策划的一切就不能产生出任何结果来,因为他们只会停留在头脑里。

如果这个世界上的事情能够靠想象就能实现的话,那么只做mind game的人就会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实现者,成为actualizer 。但是麻烦的是如果一个人只在头脑里工作,只在头脑里进行各种思维活动,他却不能够去投身于生活,只是大量的把他的经历和时间投身于头脑,他们不但不能够自我实现,他们反而会形成症状。

我们要说起来为什么Fritz Perls,就是格式塔的创导者,他把症状的一种表现形式总结为mind game,就是这个意思。

最后我就在我的大量工作中间就遇到了很多人,他们其实缺少实践,他们就大量地在头脑里工作,他们症状的表现常常是这样。而且这些大量的在头脑里面工作却不去应用的人,他们还会有一种傲慢,你们知道为什么会傲慢吗?他们会觉得他们很聪明,他们会说“你看我什么都想到了”,他们就会说“你说的这些东西我们都知道”,他们是真的知道吗?他们只是头脑里面知道,但是一个人要真正知道一件事情,他需要几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就是头脑,就是to know,就是知道;第二个层面是to experience,就是去经历,就是让他实践,to apply,然后就要to experience;第三个层面叫to feel,就是他在实践中间能够把他知道的应用到他的实践里面,然后他就有了新的体验新的经验,他就to feel,他就感受到了。

当一个人能够把他的头脑里面的所知道的又应用到实践,又获得了新的感受,把这一切贯通,他就得到了些对事物、对生活根本的感受,根本的觉察的时候,他就进到了一个很高的层面,叫to be aware,叫觉察

但是呢,很多人他们只停留在头脑这样一个层面上,就是to know这个层面上——“我知道!”、“我很聪明,然后我就不去做”,然后以至于他们常常跟他们的父母讲头脑里想到的这样那样,他们的父母就说:“我们的孩子很聪明!”,他们就自认为他们很聪明。这也与我们的教育有关系,教育为什么仅仅是知识,反而会成为人的遮蔽,就是如果你只是拥有知识,这对人来讲并不是非常有利的,甚至它成了你的阻碍,成了你的遮蔽。

因为它只给你培养了知识意义上的虚妄,你以为有了知识,你的头脑所想的这一切你什么都知道,事实上是不行的。这就是你们过去听到的陆游写给他孩子的那一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但是呢“绝知此事要躬行”,它说的还是第一个和第二个层面,我们要沿着它再朝前走就会走到“to feel”,然后走到再深层面就会走到“to be aware”。因此,这是我所要谈到的第一点,我要提醒这位来访者,他跟我谈话的时候,我发现他大量的头脑工作,大量的mind work。

二、优化 

第二个人生的原则,这是我在跟他谈话的时候也涉及到的一个地方,这个东西我们把它称之为叫优化,叫prioritize。什么叫优化?就是我们知道有很多的选择,有很多的事情,我们对这些事情要有判断。

一个最基本的判断就是事情都有轻重缓急,有些是重要的事情,我们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情感去做,因为它是最重要的。有一些是不那么重要的,我们至少可以把它放一放,甚至我们也不必要去管它,更不重要的我们甚至可以不必要去管它。

为什么要讲到这一点呢,是因为我在跟这位来访者谈话的过程中间,我发现他要做的事情很多很多,他也不分轻重缓急,他就要去把所有的东西都去做了,然后他就会陷入一场慌乱的状态,因为他无法把所有的东西都做掉。然后他反而会很累,他就把大量的精力花在追逐各样的事情,却把那些最重要的事情搁置下来了。

我就说:“如果你能够活一万岁,你可以这样做,如果你只能活八十岁,你不可以这样做。”人生是在一个given condition下面生活的,是在一个既定的情况下生活的,这个既定的里边最核心的部分就是我们是在有限的时间里和有限的空间里和有限的条件下尽量把一些事情做好,因为我们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和那么多的条件和可能把一切都做好。

因此,我就跟这个人讲,我说:“学会去prioritize your life,把你的生活能够做优化选择,那是非常有力的。”这一点对你们有没有用?要有意识,因为什么叫有心的人?在这个世界上有心的人他们就会用很好的态度和方式去生活,他们就会总是得了先机,就会把事情做好,这是第二点。

三、走出自身小系统 

第三点涉及到的是一个人要学会走出他自身的小系统,我这样说的话意思其实就是关于格局问题,你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有些人被称之为是格局大的人,有些人被称之为是格局小的人。

什么叫格局大的,什么叫格局小的,简单来说就是,如果一个人他过度被他小的欲求、一些非常个人化的personal concern,(而这些personal concern又会过度陷入自己的欲望),被这个欲望所操纵,他只会在乎自己的需求,自己的欲望,他就很难有一个开阔的视野去看到更大的地方,这个时候他很容易陷入到他的小系统里面。

我讲一个笑话你们就会明白这一点。这个就类似于比如说在一个村庄里面,有一个女性,在这个村庄上啊,这片土地上啊,牛拉了屎,她就会去捡这些粪,她去捡这些牛粪的时候她就发现在这个村庄上还有其他人跟她争着捡这些牛粪,她心里就很不爽,她就说了一句话,她说:“我要是慈禧太后,我就让这些粪都是我自己捡,谁也不准捡!”

她说:“某一天我要成了慈禧太后谁也不准捡村庄上的牛粪,只有我自己可以捡!”就是这个人的思维就陷入了一个非常狭小的、个人化的关注,她关注的就是牛粪,她没办法想到说做慈禧太后以后不是关于牛粪的权利。所以说叫她做了慈禧太后,她说谁也不准捡村庄上的牛粪,只有我自己可以捡!

过去有人说这个——你知道我们的格局,也包括我们的视野——就是过去有个词叫“利令智昏”,就是如果你过度关注某一个过于个人化的东西的时候,你的头脑、你的智能不会那么开阔,就是利令智昏,你的头脑就会降得很低,你的智能就会降得很低,就是被限制了。叫“利令智昏”,当然利令智昏是指更严重的情况。但是许多人在某一种情况下他会受到个人欲求的限制,以至于使他看不到人生中间更大的层面,看不到其他人他们在关心什么,看不见一个更大的群体他们在追逐的利益,他就被自己的个人欲求所限制。

因此,我就对这个人讲,他需要突破他的小系统,不要被他自己的欲望所困扰,要经历突破,就是从你的小系统里走出来,你的小系统可能是一个村庄,然后你再走就会看到其他村庄,再走就会看到更大的土地,这就叫走出你的小系统。

涉及到走出你的小系统的时候,我会想到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我曾经跟大家讲过的。就是有一个哲学家叫斯宾诺莎,他讲的一个故事。他说在一个村庄上有一个农夫丢了牛,他丢了牛之后就要去找这个牛,他的牛本来拴在一个树桩上,挣脱了缰绳,然后他就在这个村庄上找不到他的牛,然后他就越过了自己的村庄,到外面去找这头牛。他平生第一次越过了他村庄周围的土地,因为这边都没有他的牛,他就越过了这片疆域之后啊,他就站在一个很宽阔的土地那边,他望着很开阔的那个土地一下惊呆了。因为他发现说:“啊?原来在我的村庄之外竟然有这么广大的土地?”

这是斯宾诺莎讲的一个故事,一个农夫找他的牛却发现了非常广大的土地。我们有时候把这个故事用来理解我们的心理咨询,一个人到我们这来本来是为了找牛的,因为他过去成长的过程中他丢了他的牛,他就来找牛,最后我们却给了他一大片土地,通过他找牛的时候,他在这个地方发现了更宽阔的领域,就突破了他个人的那种小的系统。

你知道我们从小到大发展出来的某一种刻板思维,其实就是我们的小系统。我们执着于我们过去的某一种经验,某一种理解。这就是我们的小系统。甚至非常有可能我们一直携带着这个小系统,我们在这个小系统中进行着各种各样的追逐,挣扎。小得而喜,小失而悲,这是第三点。 

 四、自我确认 

第四点,我跟这个来访者谈到了这点时,涉及到一个人对自己的自我确认,他需要有一种self-assertiveness。他确认他自己。你知道一个人能够确认他自己,他的生命呈现的是一种自信,一种成熟,一种跟别人在一起相处时的可靠,甚至能够引起别人对他的信赖,一种accountability。他甚至能够吸引人,让人愿意跟他建立关系,并且能够合作,然后在这个时候,他就拓展了他自己,增强了他自己的关系和生活。甚至生活中间许多的可能性就会向这样一些人敞开,因为You are accountable,因为你是可信的、可靠的。

如果一个人不能很好的确认她自己,她跟别人在一起相处的时候,比如说她就会有一个小女孩在那边,或者一个小孩子在她内心里面。动不动这个小孩就走出来了。她甚至在她的自我概念里面,认为我是一个小女孩,虽然她已经三十岁了。甚至她已经四十岁了,她依然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女孩。

如果一个人没有很好的自我确认。她就会有不适当的自恋和自怜。她就会常常感觉到受伤,对别人产生依赖,她会时而天真地问来问去,问别人该怎么做,她有时候又会过度的显示自己很了不起等等,这都是一个人不大能够自我确认所表现出来的,这种情形就会使她跟人的关系里边很难维持一种相对深度的,稳定的,彼此增益的,合作的,共事的这种关系。所以说我就鼓励女性她要学习去慢慢地确认她自己。

五、流动 

在下面一点,我就会讲到一种“流动”。就是一个人哪,一个人他要具备一种流动(用施耐德的说法,有个人叫科克.施耐德,他是世界存在主义领域一个重要的领导者,他也是我的好朋友),在他的书里面讲到一个概念叫流动中心,叫 fluidity center,fluidity 就是流动,我为什么非常强调流动呢?用施耐德的说法也是一样的。如果你没有一个核心,这个核心就是你相对稳固的根本的一种东西,然后呢,你流动就散了;如果你没有流动,你的核心就会变得非常的封闭,固守,僵硬,甚至封闭和压抑等等。

因此,我所强调的流动就是人生中间它有一个贯通性的东西,就是它所到之处能够贯通,能够接应,能够滋养。他不是盯着一件事情不放,然后拼命地去执着,非要达到他的目的不可。然后就会造成强求,造成损伤。因此流动的意义也包含着一种变通,包含着一种自由,包含着一种自然。

当我去考察心理困难,不管它的根源和它的本质的时候,我基本上发现一个最根本的地方就是过多的强求,过少的自然。就是人们过多的去强求而不大能够去遵从自然,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当老子讲到水,当老庄他们讲到道法自然等等这些部分的时候,的确里面包含着一种蛮深的智慧,你去考察现在人发生的各种疾病,不管是身体的,不管是心理的、情绪的甚至精神的、人格的,你在背后都会发现一种,缺少了流动,过多的强求。

你会发现一些受损伤的人,他们甚至没有心,他们过去受到的养育和教育似乎让他们要成为一种机器,走向的是机器,把人性中间自然地流动的这些部分给他削弱了甚至给他抹杀了,而往往是这样一些人他们常常会卡在一个地方不能流动,他们觉得事情不完美就不可以,有一件事情做错了,从此我就完了,失掉一个机会就一直坐那儿后悔,遭受一些创伤就一直在伤里面呆着,舔伤,舔着自己的伤再也不相信任何人了,也不相信这个世界了,说一切都晚了。

所以这都是生命不能够流动的一种状态。所以说我们要学会流动、学会贯通,学会走到核心之处,学会基于根本去作出选择,学会因为情况不同我们需要去做随时的应变,但是我们又不丢掉那些根本的东西,又保持一种持守。这就是我所说的流动。


原文刊载在“直面心理PSY”微信公众号,基督时报蒙允转载,不拥有版权。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