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4日
微信

对于“耶稣的再来”,我们该如何预备?

作者: 志献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9年12月23日 09:17 |
播放

耶稣曾说:“我若去为你们预备了地方,就必再来接你们到我那里去。我在那里,叫你们也在那里。”

每一次觉得自己快要走不下去时,耶稣说的这句话就会浮现在我的脑中,给予我前进的力量。不是因为逃避现实而将寄托投放在永恒中,乃是因为这个世界并不属于我,所以知道应该更加轻盈地面对每一天的生活。

前两天坐公交车出现晕车的状态,站在车里左右摇晃非常难受,但依然告诉自己再坚持两站就可以下车了。因为知道公交车上的艰难不过是暂时的,下车之后的舒缓却是长久的,所以为此就能隐忍。

保罗说:“我们这至暂至轻的苦楚,要为我们成就极重无比永远的荣耀。”他看见人生的终结和世界终结时基督做王的美好景象,所以能隐忍这一生里的苦难,等候永恒的国度。

“盼望”是我在最初信耶稣时听到的,因为谈到天堂的时候每个人想去,并且希望自己能早日的到达其中的美好。只是基督徒的“盼望”不是所谓的空想、不合理的幻想,而是等候一个既定事实的来到,所以这个盼望必然不会落空。

耶稣从来没有让他的儿女失望过,所以我深信他的回来也绝不会落空。昔日他预言自己的死和复活,虽然过程艰辛,但他成就了一切;在他复活之后他预言他的再来,虽然过程漫长,但他在启示录中说:“是了,我必快来。”

我不想从现在的自然现象“民要攻打民,国要攻打国;多处必有饥荒”来论述主回来的兆头,也不想从人性的变化“因为那时,人要专顾自己,贪爱钱财,自夸,狂傲”来表述主快回来了。我想从耶稣的话“我若去为你们预备了地方,就必再来接你们到我那里去。我在那里,叫你们也在那里”来等候耶稣回来。

因为他说的话没有一句不带有能力。

主一定会回来,这是我从信耶稣之日起就深深相信的一件事。还记得当时农村很多人过着有衣有食就知足的生活,剩下的时间会去建教会帮助其他信徒。当时的信徒虽然物质不富足,但却愿意打开家门接待弟兄;虽然自己也很缺乏缺依然愿意伸手帮助更贫穷的人,因为那时信徒心里有一个信念——基督徒只是这地上寄居之人。

只是我们虽然一直在预备,但耶稣仿佛并没有回来,时间久了信心也就消退了,慢慢会觉得耶稣今天不会回来,明天也一定不会回来;今年不会回来,明年也不回来......所以看见很多传道人、接待家庭、长老同工们渐渐被世界吸引,开始将精力和时间花费在赚钱上。

有些人说:“基督徒如果过得太穷了还怎么传福音?直接把福音的门就封住了。”如果按照这个逻辑的话,耶稣都没法宣讲神的道了,因为他比我们更穷,保罗、彼得、众圣徒就更不用说了。

但因着那样的想法言论,很多人开始盖楼房买轿车,建立事业,当然这些事情不能说不好,只是大家开始沉浸在今生的享乐中,忘记了自己也曾是等候神国的人。就像耶稣说过十个童女的比喻一样,有10个童女在等候的过程中睡着了,可悲的是有些人是准备好而睡着,有些人是毫无准备以至于被弃绝。

记得2000年时有人预言基督回来的日期,“世界末日”的舆论当时在基督徒的圈子里面盛行,有些人开始准备蜡烛、食盐、白衣服等,欲要迎接“末日”、“主来”。但最后以一场闹剧收场——有些人在山上迎接主来,但主没有来却惊动了上面,以至于让主的名大受羞辱。

“主没有来!主还没有来!主又没来!主还会来么?”
“与其不切实际的等候主来,不如好好的对待生活吧!”

所以越来越多的基督徒虽然知道耶稣会回来,但却没有人正视这件事,甚至将这件事当做一个遥不可及的梦。

死亡是一个既定的事实,因为死亡会发生在每个人的生命中。但耶稣回来这一事实要比死亡更真实。如果没有宝座的审判,也就不会有死亡,因为死是由罪来的;如果连公义的审判都消失了,那罪的律自然就会消失。所以看见死亡的时候就是在警戒我们:主必要回来。

那主什么时候回来呢?

圣经说:“但那日子,那时辰,没有人知道,连天上的使者也不知道,子也不知道,惟独父知道。”

没有人知道他什么时候回来,我们能做的就是殷勤预备自己等候他回来。

“所以你们要儆醒,因为不知道你们的主是那一天来到。家主若知道几更天有贼来,就必儆醒,不容人挖透房屋。这是你们所知道的。所以你们也要预备。因为你们想不到的时候,人子就来了。”

我们若想得地上的产业,就需要努力工作;如果想要得天上的基业,更需要殷勤努力预备迎接主来。天上的冠冕是留给有准备之人的,耶稣的赏赐也为忠心的仆人存留,越是这末后的世代,越是需要警醒等候。

“有人以为他是耽延,其实不是耽延,乃是宽容。”

证明这事的说:“是了,我必快来。阿们!主耶稣阿,我愿你来。”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