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9日
微信

观察与思考丨面对后疫情时代,教会需要做出的4个调整

作者: 李道南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0年05月28日 09:18 |
播放

这次疫情对教会的考验主要集中两个方面,一个是经济,一个是教会稳定性。

经济方面的考验主要集中在老年信徒为主的教会。因为老年信徒对网络的不熟悉,甚至排斥,降低了他们的奉献积极性。所以以老年信徒为主的教会,承担的经济压力可能更大。

而对于大部分教会来说,因为疫情带来的经济下滑,从而使工作机会减少,信徒收入降低,相应地信徒奉献能力也就随之减弱。

这种经济下行对于那些追求规模的教会,可能压力更大,他们要面临巨大的因为建立教堂或者租用豪华写字楼而欠下的债务。

另一个考验则是教会的稳定性会降低。这种稳定性是随着信徒流动性的增加而产生。在过去平常时期,因为时间冲突,信徒流动可能要付出更大的成本,但在网络时代,这种流动性显然不需要付出太多,只要动动手指就可以参加其它教会的活动。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信徒在家聚会,远离教会这个特殊场景,宗教仪式所带来的神圣性必然减弱,充斥其间的是世俗烟火之气,因此信徒对教会的认同也会动摇。

信徒流动成本的降低和神圣性的减弱,必然带来教会的不稳定性。那么,经历这些考验,后疫情时代教会必然会做出自身的调整。这些调整笔者看来可能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会改变过去规模的追求,更加注重信徒的灵命成长。过去追求教会规模,把信徒人数作为衡量教会成败的依据,而忽略了信徒的灵命建造,这样的教会虽然规模很大,聚会时人熙熙攘攘,给人一种繁荣的感觉,但在疫情期间,教会遇到危机的时候,真正担当教会危机的信徒却不多。这就像耶稣被抓的时候,门徒四下逃散一样。追求规模带来的灵命薄弱,信徒与上帝关系没有建立,甚至疏远,疫情不过是把教会打回原形罢了。

因此,后疫情时代,教会会重新回到教会的核心,建造信徒的属灵生命,在信仰观念上彼此认同,这样的教会才能经受得住考验。

疫情过后,大规模教会可能依然存在,但已经不是主流,只能是不断边缘化。那些继续发展规模的教会,可能迫于前期的经济债务,而不得已为之。而信徒灵命建造,显然只有在人数较少的小教会才有可能。因此二三十人小教会必然成为主流。

随着认同更高的小教会成为主流,也就意味着教会传道人需要更强的牧养能力,这会促进教会新一轮的学习热潮,这种学习不仅学习神学和教义,还包括世俗知识的装备。

第二是组织结构的变化,而随着小教会的建立和主流化,那么过去大教会的组织结构可能有所改变。过去由传道人说了算的模式可能不会再继续,因为小规模教会的人员数量的减少,必然带来人员之间互动的加强,小规模的教会与规模教会相比必然更加民主。

第三个是年龄结构的变化。这次疫情所带来的考验,年龄所表现出的优势是无可怀疑的。那些年轻人为主的教会,信徒能很快适应网络聚会的模式,并表达一种与传统模式相比没有什么障碍的认同。虽然在奉献能力上,有所减弱,但这是大环境所致,与老年信徒为主的教会相比其优势还是非常明显的。

此外,年轻人的抗压性和对新事物的接纳能力更强,更容易适应变化。所以疫情带来的创伤,与传统老年信徒为主的教会相比可能更快地修复,其回归正常教会生活的时间更短。因此,未来的教会可能会更加注重发展年轻人,注重向年轻人倾斜,会有意识地关注年龄结构。

第四变化,可能是聚会形式的变化。疫情打破了过去传统的单一聚会形式,这一形式主要是现场的,局限在特定空间的聚会。疫情其间,网络聚会、云敬拜的普及,无疑让后疫情时代的聚会模式变得多样。后疫情时代,可能传统空间聚会和网络APP云敬拜并行,教会也会更加注重网络资源的整合,以及教会资源的网络开放性。

因为网络的开放性,带来信徒的流动性,发展信徒必然会由过去实地见面传福音的方式,转变到依靠网络内容吸引信徒的方式。这就要求传道人要能具备更好的网络使用的能力,和把握网络使用者的能力,这要求传道人和教会要有更宽广的视野。

因此,聚会形式的多样化,必然带来教会稳定的改变。教会维持稳定性的措施也必然会改变,过去是通过说教、监督制止等方式限制信徒流动,现在势必要把稳定性转到信徒对教会的灵命认同上来。因此教会会更加注重信徒的聚会、灵修等集体活动,也会带来活动的多样性,以出游、野餐、家庭聚会、知识分享等方式来加强共同记忆的建造,以此来稳固教会的稳定性。

以上这些变化都是教会内部的自身调整,还有一种变化也不能忽略,那就是教会与社会之间互动关系变化。

疫情带来教会的社会互动危机,这种危机主要表现在疫情时期,教会不能像历史上那样活动在社会的中央,成为解决危机的担纲者。实际情况可能与教会自身的定位和理想相去甚远。这必然给教会带来反思。

正如08年地震之后,教会暴力传教以及暴力赈灾的方式有所改变,这里的暴力是指教会与社会接触,参与公共事件的生硬模式,比如发放赈灾物资以信耶稣为条件,传福音以信耶稣上天堂,不信下地狱为口号,这样的方式带来负面的效应,让教会自觉改变。这些改变包括组织公益机构和公益活动。

这次疫情教会参与公共活动的事实虽然不太理想,但与08年的暴力传教相比还是有很多改变。比如一些教会会无声地帮助在武汉封城其间流浪汉的生活问题,会无声地发放口罩等。这不能不说是教会在参与社会公共事件中的进步和变化。

那么疫情之后,教会必然会增加更多的精力来关注社会问题,并寻求教会切入社会问题的途经和方式。更加积极主动地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在教义上增加与社会的接触内容,以及在经济上给予支持。

当然,后疫情时代教会的变化还有很多,还有更多细节的改变。任何一次重大事件,都是基督教改变自身的机会,真理是固定的、绝对的,但真理展现的方式却是丰富多样的。因此,教会应按照耶稣的教导,时时警醒,调整自己,在世界上见证上帝的荣耀,这既是教会的责任,也是教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规律。

更多的变化,本文限于篇幅不能一一涵盖,我们期待更多的变化,期待教会在耶稣福音的道路上一直走在历史的前头。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