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4日
微信

解读:时代下的宗教、文化与信仰

作者: 李道南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1年05月18日 08:27 |
播放

作为一个宗教,其存在的形式,并不是我们看到的信徒参与的宗教仪式这一种形态。起码,作为一个成熟宗教来说,应该存在有三种形态。那就是宗教形态,文化形态,信仰形态。

一个宗教离不开的是神灵,正是这个神灵对世界的干预,才使无数的人去崇拜他。

因此,作为宗教核心的神灵,往往具备全知全能这样的特性,并且这个神灵不但可以干预世界,也可以与人保持一种默契,通过感知人的变化来做出有利于人的改变。因此,神灵不再是一个无情的遥远存在,而是被人格化的可以与人沟通的存在。说的直白一点,就是神将自己降格或者人塑造了像人一样的神灵,也就是神灵的人格化。

正是人格化的特性,让人们趋之若鹜般奔向他的面前,通过奉献自己的最贵重之物,来展现自己虔诚的心灵,以此来向神灵乞讨好运或者改变现状。正是由于对神灵的祈求可以带来某种有利于人的改变,因此这种祈求神灵的仪式才不断复杂化。复杂的仪式,让信徒与非信徒,让神灵参与的神圣空间和生活空间隔断,以此加强信徒对神灵的感受。

除此之外,以神灵为核心的宗教会提供一套解释世界的价值观系统,这一套系统重新定位个人与世界的关系,以及个人与世俗价值观系统之间的张力状态。这个系统通过重新解读自然灾难、疾病、人生大事件以及社会大事件,从而给予当事者一种安慰或者动力,铺平当事者在重大事件所带来的的崎岖道路,以及缓冲大事件带来的伤害。比如,这次流行世界的疫情被一些牧师解读为,世界远离神灵命令所受的惩罚,以及人类罪恶的结果,并在此基础上呼吁人们反思自己。当一个信徒在面对自己的事业危机时,这套解释系统就会把这种危机解释成一种磨练,从而许诺在胜过磨练之后有新的奖赏。

虽然宗教有种种诟病,但是提供一种新的解释系统,并在人们危难之时提供安慰,这方面宗教有他的积极存在。

但是,在一些方面的消极效应,则是宗教的弊端,比如面对生病,强调神灵的医治,而不去求助于现代医学;二元论价值观下对世界的排斥和远离;对神灵的过分盲信,而导致对知识和自然科学的反智,这些现象都是宗教成为社会负面角色的原因。

另一种存在的形式则是文化。第一种是出于民众实用和功利的需要,从而带来人们对捷径的追求。那么除此之外,一种宗教在一个社会群体中,经过时间的沉淀之后,必然有许多优秀的因素积累下来,成为一种文化。比如,建立在基督教信仰之上的文学,政治和哲学。我们知道,欧洲的哲学史离不开上帝的探讨,正是对上帝全能的思考,才产生了西方哲学中实体这个概念,也才有了精神与物质之间的关系问题。基督教也同样提供了人类自由的另一种视角。而艺术家们用自己的颜料,所描述的关于上帝的作品,音乐家所做的关于信仰思考的音乐,这些都是这个宗教在文化层面的沉淀。

第三种形式则是一种信仰。这种信仰不以宗教形式展现,也许这个人从不参与教会聚会,但是他们的思维,他们的思想,无不受到这个宗教精神的影响。这个宗教所提供的正面价值观,以及文化和传统,无不塑造了这个群体的价值观念。

比如,荷兰被称为海上马车夫的原因,很大原因是因为巴伦支船长与他的水手们的故事。当年他们运输货物,被搁浅并冰冻在俄罗斯小岛。他们当时通过打猎为自己提供食物,拆掉甲板当做燃料,到寒潮退去的时候,他们当中有八位船员献出生命。但是即使在那种极端危及生命的情况下,船上的货物却完好无损,即使这些货物中有食物和御寒的物资。正是这件事,所体现的诚信和契约精神,让荷兰运输业名声大振,从而成为海上马车夫。我们可以看到,在巴伦支船长和船员们身上所体现的这种信仰的超越精神,成就了他们以及他们那个国家的名望和声誉。

也许他们不是虔诚的、每周都参加聚会的宗教徒,但是他们精神上却深深烙下了信仰的烙印。

在疫情之后的时代,经过将近两年的疫情冲击,宗教形态的基督教,逐渐被社会疏远,这源于他们在疫情中的消极表现。韩国的新天地教会,法国的开门教会等,成为他们所在地区疫情的燃点。一些教会对抗疫情管控措施,以及消极配合疫情防护,无不为社会诟病。

疫情带来的线下聚会限制,也同样限制了基督教的发展,造成信徒流失,经济奉献降低,教会倒闭,加剧了基督教的衰落。

但是,宗教形态的基督教,作为一种世界解释系统,起起落落只不过是一种正常的历史现象。每逢重大事件,宗教必然因为对这一事件的解读而兴盛,但是随着生活的平淡,社会发展趋于常态化,那么宗教也必然随之衰落。但是宗教本身不会消失。

而文化则不同,这个文化对于上层精英来说,永远是解释世界和建构世界的一种资源,这种文化为他们思考问题和讨论问题提供了灵感和契机,因此,虽然宗教有起起落落,文化却一直平稳发展。

而信仰,则贯穿于整个时代,成为历史发展的担纲者,当然信仰本身不被宗教限制和解读,我们不能说诚信只属于基督教,而别的宗教没有。因此,信仰对世界的超越,同样也超越了宗教,而成为人们心中的主流精神特质。

当下,宗教有所衰落,这是一个正常的现象,不值得我们花费经历去关注太多,我们应该关注的是文化建设和信仰实践。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