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12月23日),是林巧稚大夫诞辰120周年。她曾工作多年的北京协和医院在其公众号上发文纪念,赞她是“协和之光”,写到:“1921年协和建院,怀揣医学理想的林巧稚便来到协和,踏上了她成为国之大医的传奇之路。百年来,林巧稚等医学前辈的言传身教构筑了协和医魂,塑造了协和精神。
2009年9月10日,在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等11个部门联合组织的“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中,林巧稚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林巧稚被民间赞为“万婴之母”,因为她曾给数万婴儿接生。这位虔诚的基督徒被誉为是中国妇产科的“特蕾莎”,她在她的工作岗位上践行了她的信仰。
人物生平简介
林巧稚(1901年12月23日-1983年4月22日),基督徒,福建同安人,中国妇科、产科医生和医学科学家,中国妇产科学的主要开拓者、奠基人之一。林巧稚是北京协和医院第一位中国籍妇产科主任及中国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中唯一的女性。
林巧稚虽然终生未嫁,但一生亲自接生了5万多婴儿,被尊称为“万婴之母”、“生命天使”、“中国医学圣母”,又与梁毅文被合称为“南梁北林”。 2019年9月25日被评选为“最美奋斗者”
1901年12月23日(光绪二十七年),林巧稚出生于福建泉州府同安县鼓浪屿的一个基督徒家庭,是林家的第三个女儿。因第二天夜晚就是圣诞夜,作为基督徒的父亲视这个女儿为上帝赐给林家的圣诞礼物,故给她取名叫“巧稚”,有“灵巧而又天真”之意。
一,失亲之痛成学医之路伏笔
林巧稚出生时,家中已有哥哥和姐姐,母亲看到又是一个女孩,非常失望。把刚出生的她放在床尾,幼小的婴儿冻到浑身发紫,父亲回来后,抱在怀里温暖起来。
那个时代,女性被看作传宗接代的工具,女性的公共卫生和个人的地位不被重视,因此即便患病很久的母亲,也不知道自己的病情,最后演变成不可挽回的癌症。1906年,林巧稚的母亲因患子宫颈癌去世,此事对林巧稚产生了巨大影响,由此坚定从医的志向,立志要消灭子宫颈瘤、子宫颈癌等妇科疾病。
1908年,林巧稚进入蒙学堂;之后,就读于鼓浪屿女子高中。1910年美国医疗传教士郁约翰为了救治病人而献出自己的生命,这件事感动了很多鼓浪屿人。早年的这些经历使她很早就树立了当一名医生,服务病人,解除他们痛苦的志向。
二,灵性成长的沃土与伯乐
1913年,升入鼓浪屿高等女子师范学校。在这里, 她遇到了恩师——玛丽·卡琳小姐(Miss Mary Carling)。林巧稚在学校耳濡目染了卡琳虔诚的信仰,谦卑柔和、博学多才等品性。卡琳成为了林巧稚的良师益友。
她给林推荐了圣女小德兰的《心灵小史》以及圣方济各祷文等,这些关于信仰的书籍深深地影响了林巧稚。她认识到基督徒用爱所作的哪怕只是些平凡的琐事,同样能够成就非凡的事业。林巧稚因此确立了人生的方向、道德观和价值观。1914年,林巧稚受洗,正式加入基督教。她笃信基督教“爱人如己”的信条,也立志奉献自己,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主爱,彰显主耶稣基督的荣光。
三,立志学医,救死扶伤
1921年,高中毕业后,林巧稚想成为一名医生,像使徒保罗的同工路加一样,一面传福音拯救人的灵魂,一面医病救人,解除人肉体上的痛苦。不久,她从卡琳小姐那里得知北京协和医学院在全国招收25名学生的消息,于是她决定前往应试。虽然家里有不同的反对的声音,因为一读医学就是8年,会耽误婚姻大事。但是父亲依然支持女儿,在父亲和哥哥东拼西凑下,林巧稚踏上了去往上海的船,参加考试。
她顺利地完成几门科目的考试。可是最后一科英语考试时,考场一位女考生因中暑而昏倒。林巧稚见状,立刻放下考卷对这位女生进行施救,直到她恢复正常为止。但她却因此耽误了考试时间,试卷未能完成。一个月后,林巧稚意外地收到学校的录取通知书。原来监考老师将她舍己为人的事迹写在英语试卷后面呈报上去,校方深受感动,结合此前的优秀成绩,决定录取这位品学兼优的学生。20岁的林巧稚如愿以偿地进入北京协和医学院读书。
四,中国妇产科医学的大成者
经过8年的刻苦学习,林巧稚终于在1929年6月毕业并获医学博士学位,并被北京协和医院所聘用,成为该院第一位女住院医生。20世纪上半叶,职业女性崭露头角,却仍备受歧视。协和医院以开放的心态接纳了女性,也为她们设置了一道不尽人情的门坎:担任住院医生的女性,一旦结婚自动解聘,女护士如果结婚必须辞职。林巧稚曾经去美国留学一年,因为成绩和能力尤为突出,当地的医院多次挽留,但是她依旧选择回国为中国人服务一生。
五,中国医疗史上的特蕾莎
“万婴之母”林巧稚,就是这样一个代表。她一生医治病人无数,经她手接生的婴儿超过五万名,可自己却终身未嫁,一生没有子女。老协和医院的管理者坚信,一个女人不可能同时扮演贤妻良母和职业女性两种角色。也许,这既是门坎,也是考验。 坚定的理想和虔诚的信仰,支撑老协和女医护人员以殉道者的姿态,做出常人难以做出的牺牲。她们大多终身未婚,将自己嫁给了医疗事业。她们是中国医疗史上的特蕾莎修女。
六,看似一无所有,却是样样都有
她虽然没有成为母亲,但却深刻的体会到了作为母亲的快乐,她曾说:“我一生最爱听的声音就是婴儿的第一声啼哭,这些哭声让我感受到生命的奇妙,感受到作为医生的自豪,也体会到了作为母亲的快乐”。林巧稚只看病不看人,她没有因为一个人的贫苦而放弃任何一个病人。因为她知道,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她立志学医从来就不是名和利。凭借着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林巧稚在人们心中有很高的声望。很多新生儿父母为了感谢她的恩情,都把自己的孩子起名为“念林”、“爱林”、“敬林”、“仰林”等名字,以示对林巧稚的永久纪念。
七,坚持到最后的奉献
晚年病重、身体极为衰弱,林巧稚还坚持工作。家人和学生劝她休息,她说:“上帝如果让我继续生存在这个世界上,那么,我存在的场所便是在医院病房,我存在的价值便是治病救人。1983年春,林巧稚病情恶化,陷入昏迷,她总是断断续续地喊:“快!快!拿产钳来!产钳……”这时护士就随手抓一个东西塞在她手里安抚她。可见,守护孕妇及婴幼儿这一使命已经深深的根植于林巧稚的心中,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同年4月22日,林巧稚在协和医院逝世。她在去世的前一天,还接生了6个婴儿。林巧稚在辞世时的遗嘱有3项内容:将积蓄3万元人民币捐献给医院的托儿所、遗体供医学解剖用、骨灰撒在故乡鼓浪屿的海上。在遗嘱里,她请求归葬故乡鼓浪屿,因为“我是鼓浪屿的女儿,我常常在梦中回到故乡的海边,那海面真辽阔,那海水真蓝、真美……”
八,尊荣以前必有谦卑
林巧稚是二十世纪中国著名妇科医生,中国现代妇产科学的奠基人之一。她没有举世闻名的创造,也未荣获过国际大奖,她是怀着非凡的爱做平凡的事情。她说:“当你怀着基督的爱去做,就不会觉得每天的工作琐碎、无聊、没出息了”。作为基督徒,林巧稚的爱跨越了种族、阶级及政治党派,是一种信仰的圣洁的爱。在她的身上,我们看到真正的医学道德与宗教信仰有相通之处。
作家冰心曾这样评价林巧稚:“她是一团火焰、一块磁石……她从来不想到自己,她把自己所有的技术和感情,都贡献倾注给了她周围一切的人。关于她的医术、医德、她的嘉言懿行,受过她的医治、她的爱护、她的培养的人都会写出一篇很全面很动人的文章。……她不平凡的形象永远在我的心中闪光!”
九,一粒麦子的死,仁爱永不止息
笔者曾经去过厦门的鼓浪屿,当地人说30年前的鼓浪屿不知道要比现在的美多少倍。还记得当我离开那里的时候,到如今留在我心里不是美丽的风景和当地美食,而是参观过的传教士墓园。那里一个个古旧的墓碑,那一个个为了传递基督的爱而把生命奉献给这个地方的人,那些画面传递给我一份深刻而又温暖的力量。林巧稚的一生是在地上践行了基督那舍己之爱的福音精神。她活着的时候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风向标,她离开的时候成为了中国几代人的精神财富。
她一生用牺牲自我的爱,更新了中国那个时代社会群体对女性的正确认知,从女性的生理和心理,从刚出生的婴儿到养育孩子的父母都起到了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推波助澜的作用。
如此美丽的家乡鼓浪屿,因为工作的原因,也没有时间去享受的她,最后遗愿之一是把骨灰撒在鼓浪屿的海面上。她是为了新生命更好的出生,为了新中国妇女的卫生权益,切实地走了一条自我倒空,自我牺牲,自我谦卑之路,这是效法耶稣基督的福音生命的一条路。倘若今天你苦恼于信仰如何与职场生活合而为一时,我相信在林巧稚的一生中,你会找到令你感到平安的答案......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010-82233254)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jidushibao2013)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