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9日
微信

看见|从来华女传教士慕拉第40年服事得到的三点启发

作者: 舒华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2年03月30日 10:18 |
播放

提到海外宣教,对于中国基督徒来说 ,并不是一个很陌生的话题。中国教会也涌现出越来越多对海外宣教有感动,有负担的宣教工人。与此同时,当你想要成为海外宣教士的时候,你需要知道让海宣工人得到整全的装备是非常必要的。来华第一位西方女性宣教士慕拉第的故事,可以给今天想要做海外宣教的工人们至少三点启发与激励。

一,整全的海宣工人的装备
为什么一个其貌不扬,身高仅有1.4米的女性,可以在中国宣教的40年里,在山东建立了40多个学校,30多个教会,有数以千记的中国人信主?成就如此优秀的宣教果实,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上帝对慕拉第的装备是全方位的。慕拉第是美国南方浸信会早期布道者,信仰层面,也就她是与上帝垂直的关系定是稳固又充满真实的历练的;另一方面, 她在当时最好的学校就读,学习出类拔萃,其法文、希腊文、西班牙文、德文等都是班上的第一名,还能流畅阅读希伯来文,并成为美国南方最早的女硕士。从灵性层面到魂体的智性层面,她都得到了全方位的装备,这对于海外宣教士来说是必要的。

二,持守入乡随俗的智慧
除了信仰和学识的层面以外,慕拉第作为一个长相、语言、文化习惯与宣教工厂截然不同的存在,慕拉第深谙入乡随俗之道,她很好的实践了使徒保罗的向软弱的人,我就作软弱的人,为要得软弱的人。无论如何,总要救些人的智慧。

为了博得当地人的认同感,慕拉第经常骑驴走村串户,到处寻找和平之家,然后进入那些纯朴的平民百姓家里,向她们问安,并且回答她们任何问题。这非常符合当地人的接受程度。她快速的学习当地人的方言,之后她可以熟练的使用蓬莱土话与当地人建立更加信任的关系。同时,她给自己起了符合本地文化特色的中文名字,这是宣教能否突破的关键一环,宣教士做不到入乡随俗,就无法打开人们的心,因此宣教就无法突破。

三,践行一粒麦子的牺牲精神
成为一个海外宣教士,从某种程度来说,是为了像一粒麦子一样落在那片土里牺牲自己,结出许多的果实来。正如,慕拉第完美的诠释了这一点。1912年山东大饥荒,慕拉第把所有食物都给了灾民,121日,慕拉第因饥饿昏倒在床上。在当地无力救治的情况下,其他传教士把她送上开往美国的轮船。当船行经日本神户港时,慕拉第因长期饥饿而与世长辞,时值19121224日平安夜。1226日,慕拉第的遗体在横滨火化;1913129日,其骨灰被运回到美国维吉尼亚州的克鲁镇(Crewe)安葬。 

四,激励与感想
为主做工的仆人不能空有热情,而没有装备;又不能只有热情和装备,却没有一粒麦子的牺牲精神。罪人的爱都是爱自己喜欢的人,而基督的爱是在我们还做罪人,不可爱的时候 ,为我们而死,这样的爱就是宣教士需要领受并付诸实践的爱。

面对一个新的文化族群,宣教士到底要带给当地人什么? 难道是宣教士自己国家的文化和信仰礼仪吗? 在慕拉第的宣教生涯里,我们看到了一个从家庭背景,国籍背景,信仰到学识背景都无比优越的人,却像落在山东这片土地的一粒麦子,默默地变成了与当地人一样的平凡和普通,这就是对践行基督的爱和大使命最美好的回应。

慕拉第所做的一切,从她其貌不扬的外在形象中,我们看到了上帝所赋予她的神仆人的自画像。人是看外貌,神却是看内心,慕拉第的一生影响的不止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是活出了耶稣基督那永远的不可磨灭的福音的精神。

单单为基督多得人这一个追求,慕拉第放弃了一切可以放弃的,甚至是可以救自己性命的日用的饮食,这样的宣教士所散发的基督的馨香之气,值得世世代代的传教士纪念和效法。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