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5日
微信

反思 | 从约伯记分析对比不同的苦难观

作者: 沐风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2年04月06日 06:22 |
播放

苦难在希伯来原文的意思是困境,危难。

一提到苦难,会让人想起创世记中的约伯、约瑟、路得记中的路得等。约伯记这卷书是对苦难的深刻诠释,不仅论及人的有限、神的智慧、撒旦的攻击,而且还把苦难的问题与神的主权放在一起分析,亦可以称之为苦难和神主权的神学论文。一方面约伯记的苦难神学是许多学者研究苦难的神学蓝本,另一方面约伯记也是许多基督徒面对苦难的时候感同身受的诗歌。

如果以约伯记的苦难观来对比中国文化的苦难观,可谓是拿一个标准对比另一个标准。约伯记的苦难观并不是在讲人要为自己的恶行负责任,也不是在讲人越过神的界限,就要承担来自上帝的结果;乃是在讲神是测不透的。苦难之来临,对人而言,不一定需要什么理由,也完全看不清苦难发生的原因——当要明白的是上帝独特的主权是重要的。在祂永恒的计划中,人没有办法干预神的作为,虽然人会问为什么,但最终仍要回到神的身边,去经历这样的苦难。

中国文化的苦难观涵盖的层面并不是单一的,最具特色的就是儒、佛。儒家认为苦难和牛鬼蛇神没有关系,过去的时候百姓遭殃受苦可能与当时候的统治者的决策失误有关系;而个人的苦难就是上天对自己的考验,天命难违。积极的一面是:它主张若能在苦难中不改初衷、奋发向上,苦难会给人生带来一笔财富。

当然儒家和道家的观念有些类似,但态度不同。儒家认为苦难是人生必有的事,这和基督信仰的苦难观类似,道家学说认为保持平常心是面对苦难的关键。

佛家的思想更为超越性。佛家思想奠基于佛经,以及所谓的成佛之人的言论——主张因果报应,以及人生的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开,怨憎会,求不得,五蕴俱盛”——总意就是人生之中的八苦是必经之路,顺其自然、不要逃避,解决痛苦的方法就是转世轮回,涅槃重生。

除了最具特色的儒家和佛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定的地位,还有就是中国文化的民间思想,这民间思想多少也会受到儒家和佛家的影响,但也有自己的特别之处。民间思想对苦难的看待带有迷信色彩,主要以为苦难是妖魔鬼怪的缠累,祖先的罪业遗传的因果,认命才是出路,与个人的行为好坏有关系。

约伯记的苦难观不仅仅强调了神的主权,更是对苦难是一个奥秘进行阐述。在约伯记中苦难前、苦难中、苦难后,是分为三个阶段的。在这三个阶段中,人的光景都是不一样的,人可能是试图想要去明白究竟,了解苦难背后的真意,但最终人是无法清楚知道苦难的缘由。

约伯经历过苦难之后,也并没有完全明白神对苦难的设定。他的朋友们几番的围攻,使他痛苦不已,约伯的心态依然是坚持自己的初心,自己并没有犯罪,如今的光景不是罪恶的结果。

而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在经历苦难的时候也分为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他生于苦命的人家,三岁的时候父亲去世,所以他说: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十七岁的时候母亲去世,后来他开始做社会的底层工作。第二个阶段就是,三十多岁的时候周游列国,却没有人发现他的才华,儿子孔鲤先于他死,六十岁的时候,依然在流浪,风餐露宿,内心愁苦。第三个阶段就是他六十三岁的时候,在国与国之间的尔虞我诈之间孔子一直都在做选择,但一直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报复。虽然一生收了很多的徒弟,但其徒弟也相继离世,晚年大病,内心孤寂,理想破灭,73岁,不愈而卒。

其实作为儒家的代表孔子,其学说对中国影响颇深是因为他一生的言论和著作成为了后世学习的楷模。他的苦难观或许是从他出身的时候已经明显地奠定了基础——孔子也相信天命,他本就出身苦命家庭,父母早早离去,所以这些命运是无法改变的,要怪就怪命运生的不好。

《论语》中孔子的天命论中提及“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无论是贫穷富贵,还是子欲养而亲不待,都是天的安排,遵循天命的旨意就可以了。消极方面来看似乎是在表达,苦难就是这样,你逃避不了的;积极意义来看就是,你要不断地努力才可走出平凡痛苦命运的枷锁。

当然在孔子的人生阅历当中,他的弟子来请教他,问他什么是死;孔子的回答是,活都没活明白,怎么能知道死呢?这一点可以看出孔子的思想是活着的价值、生命的意义,而不在于活着会面对什么苦难。虽然儒家从积极的角度看,人定胜天这个思想,但总意上也是消极的,人无法胜天,更无法改变命运多舛。

约伯记的苦难观和儒家苦难观类似的地方就是,两者都在谈论命运的多变,不过一个是神的主权,一个是天命——似乎相信天命的人更消极一点,而相信神主权的人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既然祂是神,为何还会降下苦难,一直蒙保守岂不更好吗?”

当然这里的关键就是神不受人思想的限制,在祂绝对的主权中,人是被动的;主张天命的人,主要关注的焦点就是命运的随机性、不可控性、未知性,只要接受就好,因为你不接受也没有办法拒绝,似乎是在宣扬不可抗拒的命运。

中国文化中“天命”这一观念是早就有的,似乎每个人都会认可这个观念。当自身发生灾祸的时候,人首先想到的是天命难违,无形之中人会刻意地以行善积德来偿还天命的问题——意思就是以行善积德来为自己的天命积蓄善果,这样天命就会有所转变,人也就活着轻松。

对比异教与约伯记苦难观的主题,差异甚大。

异教的主流思想中以《金刚经》为代表,这部经书所主张的是“一切苦难如梦幻泡影”——意思就是苦难只不过是暂时的,世界上没有独存性的东西,也没有常住不改变的东西,一切事因缘而起。这种思想就是中国民间传统文化对苦难的看待,一切的发生皆有原因,不是无缘无故来的。再一方面异教也提出了人生的逆增上缘,意思就是苦难可以考验你的心境,激发你的潜能,生命所遭遇的一切横逆都是逆增上缘,按着平常心去接受它,并且转过来运用它,让自己成长的更快。在异教的著作《佛说无量寿经》中,总结的就是苦难是在帮你消业,你要去感恩,让你的修行的道业往上增。

最后一个方面就是异教主张苦难会产生离心,意思就是厌弃世俗的心,达到更高的境界来修炼。类似一些和尚所说:多念佛就是多善根多福德,福报无尽候,命运就会转好。乍一看异教的学说和约伯的朋友提出的因果报应论有些相似。异教不探讨根源在哪里,探讨的是当苦难发生了要如何面对,要如何在苦难中逆流而上,使苦难成为成长的垫脚石;并且异教业强调面对苦难的态度是重要,好的态度,感恩的心,才是度过苦难的关键。

在约伯记中,约伯的朋友以利法看待约伯受苦的问题上所做出的判断是约伯得到了应得的,此刻的约伯不必采取任何的回应和行动,只需要倾听就好。以利法建议约伯悔改就会带来恢复,其实这种观念和异教的思想有些出入的,异教主张消除罪业,行善来弥补自己恶的不足,才能让你成长的更快。约伯的朋友站在人有限的角度思考苦难的奥秘,提到这个部分已经到达顶点,没有办法再进深下去了。约伯记的苦难观中会有人的讨论,而异教对苦难的看待也是一些所谓的成佛之人悟出来的道理。

异教不会在意苦难前的问题,而是苦难中的问题探讨。当约伯记中对苦难的描述是苦难前和苦难中,以及苦难后的。这两者对比下来,显然约伯记的苦难观更加完备。因为苦难前的事情有提及,约伯遭遇苦难并不是其行为的问题。异教的苦难观点是,当苦难来临后才去反思自己的问题,苦难来临前没有任何的预备和思考。虽然约伯遭遇苦难以前,并没有提说约伯是一个预备遭遇苦难的人,但约伯记所传递的苦难观就是,苦难前的生活虽然和遭遇苦难没有直接关系,但苦难前的生活也很重要。因为神要透过苦难来试验人的心,如果苦难前人的心没有预备好,就没有办法再苦难中站立地住。

约伯记所带出对苦难的态度的是人无法拦阻撒旦的攻击,但人可以清楚自己的身份,明白自己生命中是否有破口;苦难中相信神依然掌权,忍受苦难,总有一天,神会击败撒旦的攻击,人要得享福乐。儒家和佛家所带出的态度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积极的是直面苦难,迎难而上,相信苦难后会有一笔丰富的财富;消极的是不确定苦难后就会有祝福和恩典。而约伯记展示出苦难的背后一定会有恩典,这一点是存在张力和差异的。

总而言之,作为信仰者并不能完全否认中国文化苦难观的比较积极一面。虽然约伯记会让人更加明白一些处境中苦难的意义和目的,但苦难是个人性的,约伯所遭遇的苦难不一定是每个人都有类似的经验。而中国苦难观是以定论来处理的,每个人遭遇的苦难都是源自行为的好与坏。

无论如何,人依然在苦难的路上思索,纵然今天没有苦难,并不代表未来没有苦难。苦难是宇宙性、广泛性,作为神的儿女除了依靠神,再没有其他办法可以面对苦难。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