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19日
微信

特写|领略厦门的基督教历史文化风采

作者: 若望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2年04月07日 15:06 |
播放

厦门又称“鹭岛”,是中国东海之滨一颗璀璨的明珠,她以“城在海上,海在城中”的旖旎风光享誉世界,吸引着来自全球各地的朋友。厦门是中国最早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站在改革开放的前沿的厦门以其“海纳百川,合作包容”的迎接四方来客,这里不仅举办过全世界瞩目的金砖会议,所属的鼓浪屿更是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厦门在改革开放四十年历史中,散发着独特魅力,为中国的发展与对外交流做出了贡献。

厦门能够成为中国开放的重要窗口,是与其独特的历史息息相关的。早在400多年前,厦门就被卷入了大航海时代的狂涛中,东西方文明在此汇聚、激荡,演绎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而在这出精彩的历史剧当中,基督宗教无疑是其中华彩的一幕。从郑成功时代起,厦门就有西方宣教士的活动。来自利玛窦家族的李科罗神父,在现在曾厝垵一带,建立了厦门最早的教堂。而到了近代,厦门成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一批批来自西方的宣教士纷至沓来,他们不但传播福音,介绍西方近代文明。在基督信仰的到来,为厦门文化增加了一抹神圣的色彩。

天主教的传播

目前可考的福音在厦门的传播最早可追溯到明末。据门多萨所著《中华大帝国史》记载,15756-8月间,天主教奥斯定会马六甲主教马丁•德•拉达和修士加罗氏•马丁由马尼拉取道中左所(厦门)到福州。同年又取道厦门返回马尼拉,成为最早踏上厦门的宣教士。

1631年,多明我会的宣教士高支(意大利人)和郭琦(西班牙人)等11人来到厦门,开创多明我会教区。公元1654年,马尼拉多明我会传宣教士意大利人利畸(李科罗)到厦门宣教。此时,厦门已成为郑成功的抗清基地。郑成功因其家族有天主教信仰背景(其父郑芝龙为天主教徒),因而礼遇利畸,他被郑成功聘为顾问,并准许他在其辖区内自由宣教。

由于当时厦门没有教堂,就租用厦门港郑氏祠堂附近的房子作为弥撒场所。利畸与阮神父(情况不详,是外国神父)同工,带领不少人信主。因福音发展很快,信徒增加,旧教堂容纳不下,又择地在曾厝垵建教堂和住房。1661年以后,天主教在厦门继续发展,但由于“百年禁教”受到影响,只有少量宣教士冒险进入厦门,信徒也不多。

近代,天主教卷土重来,1842年,多明我会士林方济到厦门宣教。1858年,天主教福建代牧区主教高君龙派意大利人梁教士来厦门,在今开禾路和典宝路一带填海造地,兴建教堂和住房。1913年,罗马教廷设立厦门教区,马守仁任主教后,在鼓浪屿建立主教座堂,于1917年落成。称“耶稣君王堂”。 1946年,罗马教宗宣布中国教会实行圣统制。厦门教区从此从代牧区升为主教区,首任主教为多明我会西班牙宣教士马守仁。

此外,作为传统教会的东正教,也曾在厦门留下足迹。1937年,俄罗斯神父德米特里•乌斯宾斯基从香港来到厦门。他在中山路借用英国教会的教堂,举行东正教的仪式。信徒多为旅居厦门的白俄(十月革命后,不满苏联政权,流亡到中国的俄罗斯人),教会设立了两个基金会、女信徒教育小组以及一个唱诗班。乌斯宾斯基原计划在厦门建立一座东正教教堂,但因太平洋战争爆发而中断。

近代基督新教三公会等宗派的传入

1842224日,美国归正会宣教士雅椑理登陆厦门这块美丽的土地,拉开了基督新教在鹭岛传播的序幕。雅椑理登岸不久便在鼓浪屿今中华路一带建立布道所,与同行的文惠廉开始了筚路蓝缕的拓荒工作。3月,雅裨理渡海到厦门进行首次露天布道。当年,厦门人的活动都是以宫庙为中心的,早期来厦宣教士往往站在宫庙前或路中央向人传扬基督的福音。

18446月,波罗满、罗啻两牧师来厦与雅同工。次年,雅裨理因病回国休养,波、罗二人遂接替他的工作。不久,波、罗的牧师娘因水土不服,相继病逝,罗啻只好带着孩子回国安顿,由波罗满负责厦门的事工。1846年,王福桂(即王寄赏牧师之父)、刘殷舍二位老人悔改信主,为厦门新教教会最早的信徒。

18478月,罗啻与打马字牧师来到厦门,此时信徒已有数十人。宣教士遂计划建立一座礼拜堂。王福桂拿出50美金,在闹市邰狗墓(今台光街)买一块地,捐赠给教会,作为建堂用地。次年,波罗满从美国募捐到3000美元,他亲自参与教堂的设计和监工,教堂从年初开始建造工作,年底这座新古典式建筑风格的砖木结构教堂完工。1849211日举行献堂典礼。由于教堂位于市区中心东边的新街仔,因此取名“新街礼拜堂”。 此为新教在华首座教堂,故称“中华第一圣堂”。在教堂献堂典礼前,波罗满陪伴其妹前往香港就医时遭遇台风遇难,厦门的教务就落到了罗啻、打马字身上。他们不久在筼筜港一带的“竹树脚”建立来华第二教会,为今日竹树堂之始。

18447月,英国伦敦会宣教士施敦力(施约翰)夫妇抵达鼓浪屿,建立布道站。不久迁居厦门寮仔后龙女码头布道。1846年,养为霖夫妇与施敦力的胞兄(亚力山大)、胞妹来厦。当时教育不普及,很多人不识字,无法读《圣经》、唱圣诗。为了让厦门人更明白“神的话语”,养为霖遂与美国归正会打马字、罗啻等人创造了以拉丁字母联缀切音的闽南语白话字。

此外他还兴办了女学,为教会最早在华兴办的女学之一。1848年,花匠吴涂及其儿子受洗,成为伦敦会首批归主的信徒。此后信徒日益增多,1860年,伦敦会在泰山口(中山路)建立泰山礼拜堂,为其在厦第一座礼拜堂。2年后,又在关隘内(大同路)建立第二座教堂(即关隘内礼拜堂)。之后麦高温、山雅各相续来厦,他们皆为福音的传播与厦门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

1850年,英国长老会医生养雅各抵厦,不久宾为霖、仁信、宣为霖等纷纷来厦宣教。他们除了与美归正会同工外,还成为了厦门教会对外宣教的急先锋。1853年,宾为霖偕同新街堂信徒数人,到海澄白水营宣教。次年,白水营有14人受洗。此为厦门教会外出宣教之始。1855年,杜嘉德牧师来到厦门,接替宾为霖的事工。次年即到安海宣教,经过重重拦阻后,使福音得以扎根。1860年,杜嘉德更是渡过台湾海峡,到宝岛台湾拓荒,重燃福音之火,为日后台湾教会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美国归正会、英国长老会、英国伦敦会是厦门三个最主要的差会,故称“闽南三公会”。他们都以厦门为基地,把福音拓展到闽南各地。据吴炳耀牧师记载“先是联合布道,通力合作,后是划分区域,以专责守。归正教以同安中部、安溪上游,及漳州西溪为布道之区。英长老会以漳州南溪、泉州、晋江、南安、下安溪及永春、德化为传教之地。伦敦会则设教于惠安和同安的马巷、灌口一带,漳州之海澄、北溪及汀州各县。各尽其力,以图发展。”厦门教会的传道人经常渡海到台湾布道,台湾同工也时常来厦交流、学习,两岸基督徒在主爱中彼此联络不绝。

除了美国归正会、英国长老会、英国伦敦会外,其他的基督宗派也来厦门传福音。与雅椑理同时到厦门的文惠廉牧师,在厦门拓展美国圣公会的事工,后因妻子病故回国。之后到上海宣教,同行的厦门人黄光彩日后成为美国圣公会首任华人牧师。1842年,美长老会布恩牧师到厦门布道,此后几年里,合文、娄理华、卢一等宣教士相继来厦,他们在斗美路头一带布道。1848年由于异象改变,遂离开厦门,前往中国其他地区宣教。基督教青年会也于1912年在厦门成立,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服务。

进入二十世纪,一些基督教的小教派也来到厦门。1905年,汉谨思牧师夫妇到达鼓浪屿宣教。基督复临安息日会正式传入厦门。1914年,将教务拓展到厦门,在霞溪路建立教堂。1934年,在鼓浪屿建立安献堂。1920年左右,倪柝声到鼓浪屿布道,不少人接受其教导,加入聚会处。基督徒聚会处从此在鼓浪屿传播。上世纪二十年代,真耶稣教会开始在厦门发展,在厦门、鼓浪屿都设有聚会点。

厦门教会的自治历程

曹圣洁牧师在《自立运动与本色化》一文中指出,中国教会的自立运动始于厦门“1862年,美、英长老会在该地区合成泉漳长老大会,称为‘中华自立长老会’厦门的新街、竹树二教堂自聘牧师。”美国归正会和英国长老会的宣教士倡导中国教会自治,认为要使中华归主就必须使福音适应中国特殊的环境,而这仅靠几位西方传教士难以做到,因此要让华人担负起管理教会及宣教使命。尽管他们的主张受到国内母会的抵制,但打马字牧师等人顶住压力,积极推动华人教会的自立。1856年,新街堂和竹树堂首选长老和执事,同年5月11日成立长执会,料理教会事务。

186242日,归正会和长老会在闽南的七名宣教士(打马字、罗啻、杜嘉德、宣为霖、胡理敏、来坦履、汲澧澜)出席了在厦门竹树堂举行的会议,此外,五个堂会各派一名长老出席会议,会上正式成立了“厦门区会”。打马字牧师被选为会正,叶汉章长老被选为纪事。同年,在漳州白水营正式成立漳泉长老大会大会,又称“闽南长老会”、“闽南长老大会”、“漳泉大会”、“中国自治大会”、“中华基督教会”等。该会以堂会为单位,选出议士代表与中外牧师组成议会。议会兼管行政与立法。大会管辖27个堂会,堂会下设支会,此为基督教会在中国第一个由中国人自主的教会。

漳泉大会制定了以下章程:1.设立本地牧师;2.准予厦门新街、竹树两堂聘请牧师;3.设立厦港礼拜堂;4.拟定条规和章程;5.每年定召集会议日期。漳泉大会在18633月,按立罗嘉鱼和叶汉章为最早的华人牧师。

大会宪章规定,漳泉大会的日常事务由华人信徒管理,外国宣教士只担任顾问与咨询,不得干涉教会事务。不久漳泉大会按立罗嘉渔(新街)、叶汉章(竹树)为首任华人牧师,为中华教会自治、自养之始。

英国伦敦会也在倡导华人教会自治,1872年正月,伦敦会的施敦力、麦高温、山雅各,与打马字、宣为霖、倪为霖、高休、叶汉章、蔡天乞等漳泉大会中外同工在泰山堂集会,一起按立黄承宜(泰山堂)、林贞会(关隘内堂)为英国伦敦会在厦门的首任华人牧师。1873222日,厦门伦敦会在关隘内堂举行的和会。会议将闽南地区的各区会联合起来,成立闽南联合大会,并进一步确定了教会管理原则,对信徒的文化素质、移风易俗等方面进入深入探讨,并分设厦门、漳泉两处和会。此次会议为日后闽南伦敦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20年,在闽南的三公会的同工在鼓浪屿举行会议,决议将闽南长老总会与伦敦会的和会联合起来建立闽南大会,共同管理闽南各地教务。 宗旨为“联络闽南基督教会,合力进行,共图自养、自治、自传之教会,普及救世之精神,发明基督教完全之主义于世界上。”

从民国到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

民国时期,为了提高信徒的属灵生命,厦门教会开展了不少事工。除了主日讲道、探访、查经班、祈祷会外,教会都设有从儿童到成人的各个年龄段的主日学,提高信徒对信仰的认识。厦门教会纷纷建立勉励会,此为中华基督教会全国性的组织,每年都有很详细的安排,教导信徒更深明白教义。

193411月,宋尚节博士在鼓浪屿举行盛况空前的布道会,共有5000余人参加,悔改重生者达2400多人。得到医治者2000多人。19367月,全国基督教第二届查经大会在三一堂举行,由宋博士带领,王宗仁、王宗诚两牧师担任翻译,每日查经二次,上下午各一次。他在一个月时间里,将整本《圣经》查考完。宋尚节在厦门的活动大大提高了厦门信徒的灵命。

日寇占据厦门时,为了推行皇民化,极力逼迫教会人士,厦门的福音事工遭到严重破坏。日寇还派遣日本牧师来厦组织“厦门基督教联合会”, 并在内武庙街办了一所“日本东亚宣道会厦门教会”,以控制和利用厦门基督教会。有些厦门教会的长执经不住他们威逼利诱,到日本教会侍奉。这期间来厦的日本牧师有上与二郎、大川正、中野牧师以及日籍台湾人庄丁昌、赖炳炯等等。他们为了欺骗年轻信徒,先后举办了两届夏令会。大川正还在其住宅每年举行一次厦门教牧长执“联合退修会”。抗战胜利后,日本人的教会自动解散。

五十年代,各大堂会纷纷加入三自爱国运动。1958年,全国教会施行联合礼拜,厦门一些小堂会合并进入大教会。这时,厦门市内有新街堂、竹树堂、厦港堂、三一堂等4个;市郊有寨上、灌口、后溪、英埭头、海沧等5个;同安有后河堂、双圳头堂、马巷堂等3个。

五十年代厦门天主教加入天主教爱国会,文革停止活动,80年代恢复。1985年黄子玉被选为厦门教区主教,19861130日在北京祝圣,同年127日在鼓浪屿天主堂举行就职典礼。20105月,蔡炳端在厦门玫瑰圣母堂被祝圣为教区主教。

厦门教会对于社会的影响

教育事业为近代教会在华重要的事工,因为开办教会学校,有助于国人了解当时西方国家的先进文明,跳出“天朝上国”的狭隘观念,从而消解对从西方传入的基督信仰的误解,促进他们接受福音。1844年,英国伦敦会宣教士施敦力在鼓浪屿开办第一所学校——福音小学,此后教会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在厦门建立。寻源中学、英华书院、福民小学、养元小学、宗文小学、维正小学、启悟小学都是当时著名的教会学校。

学校除了开设基督教课程,也把当时世界先进的科学文化传播给学生们。教会的教育事业极大拓展了厦门人的见识,培养了一批放眼世界的人才。卢戆章、林语堂、余青松、李来荣等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日后为中国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教育塑造了鼓浪屿人温文尔雅,礼貌谦让、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

厦门的鼓浪屿被誉为“音乐之岛”,音乐氛围的形成跟教会密不可分,没有教会音乐的带动,就不会有鼓浪屿的音乐文化。基督教重视圣乐事工,不仅教堂里有唱诗班,各教会学校也都有合唱团,基督徒自己组织的音乐会更不数不胜数。教会圣乐陶冶了居民的情操,造就了鼓浪屿人爱好音乐的传统。值得一提的是,殷承宗、林俊卿、许斐平等等享誉全国乃至世界的音乐家,都是生长在基督化家庭,从小接受音乐熏陶,并在教堂里从事圣乐侍奉,从而走向音乐大师之路的。

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中国广大的妇女处于非常低下的地位。她们大都没有文化,无法在社会上立足,只能在家恪守封建规范,甚至不少女婴生下来就被遗弃。教会同工本着博爱精神,同情姐妹同胞的悲惨命运,纷纷投入到妇女的解放中去。教会开设女学(毓德女学、怀仁女中、田尾妇女福音学院等等),发起天足会(英国麦高温牧师在1874年成立厦门近代最早戒缠足会)、收养女婴(怜儿堂)、解救婢女(许春草长老发起的“中国婢女救拔团”),这些义举不但让不少妇女摆脱了封建枷锁的束缚,培养了一批新女性。著名妇产科医生林巧稚、华侨妇女运动领袖殷碧霞、中国第一女指挥家周淑安等等鼓浪屿女性,巾帼不让须眉,活跃于社会各界。

医疗是教会开展的重要慈善事业,因为她实践耶稣基督救死扶伤的教导。1842夏,美国医生甘明来到厦门,开始了医疗事业的发展。教会接着在厦门开办了智识窟医院、济世医院、竹树脚保赤医院等等。1898年,美国归正会在鼓浪屿开设厦门最早的正规西医院——救世医院,这所医院是当时闽南地区设施最完备,医疗水平最高的医院。

教会的医疗事业不但解救很多人脱离病魔的痛苦,同时也使西医得以在厦门扎根。陈天恩、黄大弼等厦门人也通过西医教育,成为一代名医。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归正会郁约翰医生在19104月为救治病人而献出了生命,他的善举正是教会开展医疗事业,并为之献身的真实写照。

教会在厦门还搭建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1844年,在厦门的美国宣教士雅裨理被任命为福建布政使徐继畬与英国首任驻厦门领事记里布会晤的通译。他送给徐《圣经》及一些地图,又回答了徐许多有关世界各地的知识。此次会晤使徐继畬大开眼界,成为近代放眼看世界的中国人之一。徐从雅裨理那里获得了许多有关世界各国的地理、历史、文化和政治知识,为他编写《瀛环志略》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打马字、罗啻、养为霖等人为了让厦门人更好地读《圣经》、唱圣诗,创造了以拉丁字母联缀切音的闽南语白话字。闽南白话字曾引起国民政府中央文化部的重视,纳入文字改革之范畴。现代汉语拼音创始人之一卢戆章也是在白话字的启发下,推动了了汉语拼音的改革。

厦门市各教堂分布(2018年最新版)

思明区:竹树堂(包括新娘屋聚会点、金榜聚会点)、三一堂(包括保提聚会点、仁爱聚会点)、新街堂、曾厝垵堂、耶稣君王堂、玫瑰圣母堂、霞溪堂、复兴堂、关隘内聚会点、东部堂聚会点(主堂待建)
湖里区:新区堂、寨上堂、钟宅聚会点;
集美区:集美堂、高浦堂、灌口堂、英埭头堂、后溪堂、锦园聚会点、杏北聚会点;
海沧区:海沧堂、东屿堂、新垵堂、芸美活动点
同安区:后河堂、双圳头堂、后炉堂、杜桥堂、塘边堂、南山堂、潘涂堂、洪塘头堂、湖井堂、官浔堂、埭头堂;
翔安区:马巷堂、城场堂、莲河堂、同美堂、刘五店堂、新圩堂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