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19日
微信

得着信心 一同走那得救又得胜的天路

作者: 王韩飞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2年07月07日 08:54 |
播放

前些年,我的父亲因为糜烂性胃炎住院。当时,我和父亲才刚刚信主没多久,对于信仰还是一种朦胧、懵懂的理解状态。教会的弟兄姐妹们知道我父亲住院后,就有很多人来医院探望,并献上祷告。记得有一次,教会的牧师和同工来医院为我父亲祷告,他们先唱赞美诗,然后由牧师祷告。就在牧师们要离开的时候,同病房的一位老大爷突然跪在了牧师面前,说:“我听到了你们的赞美诗和祷告,非常感动,虽然我对你们信的神还不太了解,但我在你们的身上看到了这位神的美好,所以,我决定跟你们走,我要信你们所信的神。”

牧师连忙将老大爷扶起来,说:“老人家,不要跪拜我们,我们也是人,请你敬拜我们的耶稣,耶稣爱你,我们也爱你。”随后,牧师和老大爷交通了好一段时间,并为他祈祷,还将教会的联系方式告诉他,欢迎他到教会来敬拜神,参加聚会。其实,牧师和教会的肢体并没有向这位老大爷传福音,他是藉着我们的赞美诗和祷告而感受到了信仰的美好,我想这就是信仰是吸引着他,也是圣灵用那默默无闻的工作来召聚他的小羊来到神的身边。

有一位牧师说:“你们是因为什么原因而信主的呢?是被深奥的神学思想所吸引的吗?是经过一场神学辩论而信主的吗?恐怕,因为神学知识和神学思想而信主的人是寥寥无几吧。而真正吸引你们的应该是圣乐的美丽与神圣,祷告的恒切与真诚,还有来自我们身边基督徒性格的良善和属灵品格的美好吧,而对于我们基督化家庭来说,我想应该是从孩童时就根植于你们内心深处的醇厚与真挚的家庭宗教情感在促使我们最终归回神的怀抱。有些人,身边的基督徒说了很多道理都不来教会,可就是参加了一场音乐布道聚会,灵被恩感,心被圣化,所以才决志信主的。所以,基督教的宣教从来不是神学辩论赛,而是基督本身的美好在感化,还有来自基督徒的生命影响生命。”

宋代心学家王阳明讲过这样一个故事,说他早年在贵州做官的时候,审判过一个江洋大盗,这个人十恶不赦,恶贯满盈,而且狂妄至极,宣称自己可以蔑视一切仁义道德,可以践踏一切法律宗教。当王阳明审判他的时候,他说:“你别跟我谈什么仁义道德,在我这里行不通。”王阳明非常有智慧,他用了一种特别的方法对其进行感化,他先让这个强盗脱掉外衣,他照做,再让他脱掉内衣,他也照做,最后让他脱掉内裤,变成赤身露体,这时强盗居然变得害羞起来,支支吾吾,满脸通红。此时,王阳明对他说:“看来,你的良知还未泯灭,你不肯脱掉内裤,说明在你内心深处还潜藏着羞耻心,这羞耻心就是你良知尚存的证据。”是啊,没有一个人到了良知无药可救的地步,在这尚存的点滴羞耻心面前,这个强盗开始在王阳明的大堂上供认自己的罪行,并有了忏悔之心。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没有人的良知是病入膏肓的,都可以被十字架上的耶稣所救赎。就像十字架上的两个强盗,一个顽梗悖逆,不肯悔改,还对耶稣百般嘲笑;另一个被耶稣的人格和行为所大大感动,为耶稣辩解,成为耶稣十字架上最后的盟友。最后,第一个强盗堕落阴间,第二个强盗因着最后的悔改义行而与耶稣同在乐园。

基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对罪的感知,得见耶稣的第一步就是悔改。”而有些人就会对基督教的这个特点很反感,甚至鼓吹人性无罪,人性本善,殊不知这是自欺欺人,对自己的罪性隐藏不谈,最终远离悔改的天道,与耶稣分道扬镳。其实,良知的敏感、罪性的反省、心灵的负疚等等都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之内,就看你是否愿意谦卑下来,承认自己的罪性与罪行,并勇敢地悔改,接受十字架耶稣的救赎。

圣乐的美好、祷告的真挚、家庭宗教氛围的神圣,这些都对慕道友有着深深的吸引力,唯有基督教这个显著特征----“悔罪”对慕道友来说是有着很大的挑战性的。但是,越是挑战越是隐藏着契机与机遇,只要跨过“自我”、“老我”的鸿沟,并以“谦卑”、“降卑”束身,同时接受十字架的“洗涤”、“炼净”,那么你就会在信心的道路上得见胜利的曙光,迈向“得胜”与“成圣”的天梯。

慕道友们,当你收到来自教会的邀请,邀请你来聆听来自天上的圣乐与赞美,你可不要硬着颈项不肯赴约;当你看到身边的基督徒表现出属灵品格的温柔、节制、善良之时,请你一定要去就近他的信仰,与他一同走近信仰的乐园;当你受到良知的谴责,请你一定要就近十字架上的耶稣,让悔改带领你走近信仰的真谛。

慕道友们,来吧,天国恩门正在敞开,耶稣正在叩开你的心门,不要徘徊,不要再等待,现在正是你得着耶稣的时刻。是的,当你得着耶稣的时候,耶稣也得着了你,这时你和耶稣就是良人与良人的关系,同唱一曲天上的歌中雅歌。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