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因为工作的缘故 ,笔者曾在7月中旬的时候探望了厦门市的几位好友。在厦门期间,我朋友中有一位做了十几年的职业导游的阿龙,他热情的邀请我加入他的鼓浪屿一日游,我欣然前往,就这样,我与来自不同地方的游客一同欣赏并倾听着,发生在这里的诸多美好动人的故事。鼓浪屿不仅有美丽的景色,更有动人的历史故事。接下来,就让小编为您讲述发生在这座小岛上的动人故事吧。
鼓浪屿之缘起
3000多年前,鼓浪屿就已出现。元末,鼓浪屿始有人迹,逐步形成半渔半耕的村落。岛的西南端有一个海蚀溶洞的礁石,名“鼓浪石”,岛也因之得名“鼓浪屿”,并在明代得以正名。明代,鼓浪屿得以开发。 1573年,日光岩上出现了全岛最早的石刻‘‘鼓浪洞天”。1586年,在日光岩创建了莲花庵。1650年,郑成功在日光岩安营扎寨,操练水师,留下了“寨门”“水操台”“拂净泉”等遗址。明末,陈示京随鲁王由海入岛,协助郑成功起义抗清,其墓葬于鸡母山。
1841年8月,英政府舰队攻占鼓浪屿,设炮台于山顶控制厦门。1842年8月,清政府和英国签定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厦门成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尔后英、美、西班牙三国相继在鼓浪屿设领事。1902年,中国政府被迫同日、美、德等签定《厦门鼓浪屿公共租界章程》,鼓浪屿被列强正式明确为公共租界。英、美、德、日、西班牙、荷兰、奥地利、挪威、瑞典、菲律宾等国都曾在岛上设立领事馆,创办教堂、学校、医院、洋行。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独占鼓浪屿。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鼓浪屿回到厦门人民手中。
鼓浪屿故事——郁约翰的救世医院
出生在荷兰的传教士郁约翰拥有土木工程和医学双学历,曾毕业于美国密执安大学和荷兰乌特勒支大学,作为传教士,选择医生这个职业是最合适的。郁约翰偶尔也为鼓浪屿富绅设计住宅,据说他将这类工作当作愉悦或调节身心健康的手段。
郁约翰1887年被美国归正教会派到中国,1888年1月13日进入厦门时是27岁的年轻人,大概借助当时的闽南“白话”拼音文字,很快熟悉了闽南话,旋即进入平和小溪创建小溪救世医院,同时与当地官员一起筹建戒毒所,并培养了一批中国医生。不到10年,他成绩斐然。这时,他又被教会派到鼓浪屿创建救世医院并担任首任院长,时间是1898年。
这个医院,有一百多年历史了。根据现有的未经考据的资料,鼓浪屿救世医院是福建省首家初具规模规范管理的、现代化的西医院。最早院址在平和小溪,小溪的救世医院与在厦门的保赤医院其实都有着血脉相连的关系,这些与教会一并产生的医院学校之类的。
建院的基金最初是郁约翰回美国渡假时在教会筹集的,这是一笔近万美元的慈善基金,后来,林轩鹤黄大辟等实业家亦慷慨解囊,很快在解决了地皮和其他的资金问题,想必那时的救世医院在厦鼓仍至闽南民众心中是有一定地位的。
当时救世医院工作分成两大块:
一是施药所,每周开放五次,挂号费三分钱,其后所有的治疗和药全免,仅象征性地收药瓶子的费用,想必当年玻璃制的药瓶子来之不易,费用不菲,重复使用也是很正常的。二是住院部,除了吃,每天象征性地收10分钱,其他全免。郁约翰是虔诚的基督徒,不但医术精湛,待人还和蔼和亲,遇到穷苦患者费用全免,据说当时就诊患者多数来自厦门周边乡下,也有邻近省份的,还有一些来自东南亚的疑难病患者。
鼓浪屿故事——大卫·雅裨理故居
厦门的鼓浪屿在1902年被设立为公共租界,曾经有15个国家在此设立领事馆,众多华侨曾在这里投资,因此这里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都是非常宜人,这里也充满了中西合璧的人文气息,花园洋房、大海与棕榈树,让人流连忘返。就在这豪华的别墅群中,却藏有一栋简陋的平房,它与周围的环境行成巨大的反差。这竟是美国第一位来华的新教宣教士——雅裨理的旧居。与旧居对面的闽南当地普通民居做对比,雅裨理的旧居与之相比之下显得非常寒酸。
雅裨理(David Abeel)是近代早期来华的传教士之一,也是最早到厦门传教的新教传教士,他开拓了闽南地区的传教事业,被称为“闽南宣教第一人”,在福建近代传教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对福建基督教史及东西方文化交流史有着不俗的影响。
小平房纪史:1.小屋旧事无尚荣耀,小屋容貌从没报道,这小屋事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第一个杨人居民,厦门基督教开拓者,美国传教士雅裨理故居、道场。2.雅裨理和甘明医生在中国开设一家西医诊所。(1842.6-1845)3.徐继畲从侨居这里的雅裨理手中获得大量素材,编写出放眼看世界的“瀛寰志略”一书。4.1898年,由私塾改名“普育小学堂”旧址,“普育小学堂”是解放后,公办厦门事鼓浪屿普育小学的前身。“普育小学”——“鼓一中心小学”
鼓浪屿的——黄氏小宗
基督教传到这里,黄氏小宗就是厦门的一个很重要的基督教的历史纪念的一个地方。虽然现在是卖茶叶的商铺,黄氏小宗在1842 年的时候,大卫·雅裨理是归正教的第一个来这里的牧师,他就在这地方开诊所,忙不过来的时候,第二年他就买下这里的宅院做接待室等。作为美国第一位来华的新教宣教士,雅裨理并没有带领一人归主,然而,他却带领许多中国人睁眼看世界。在他宣教的这个地方,曾经是杀害女婴的重灾区,也是被誉为“万婴之母”——林巧雅的诞生地。没有高大纪念碑,这简陋的纸牌上并不规矩的文字记录下的这个几乎不为人知的人,在这里所付出的这段时间,让我这个自以为有文化,讲文明的人,感受到的不是屈辱,而是羞愧。
鼓浪屿故事——许春草
在导游阿龙的介绍下,我们来到了一个地方,这个地方叫春草堂。
许春草先生1874年出生在闽南的安西,他小做泥工泥水匠,后来他成为了厦门建筑工会的会长。因为他是做这个土木工程的,做泥水工的,物质上很富足,他为人也很豪气。那为什么基督徒来这边纪念他呢?不仅仅他是孙中山同盟会在福建厦门这边的总代表。他其实有很多大的头衔,当地人都知道他为侠肝义胆,乐善好施。这边有两块石头,叫做祈祷岩。他的家就在下面,他成为基督徒后,他每天早上5点起床后,就来这里祷告。他为什么事情祷告,上帝就应允他的祷告。他很有名的行动就是支持孙中山的革命。他也非常尊重亚伯拉罕·林肯,因为林肯解放了黑奴。
奴婢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最为悠久的恶俗。大户人家把穷人的女儿,从七、八岁买进来当牛作马,百般虐待,往往迫害致死。有幸活到一定年龄,不是收留为妾,便是贩卖为娼。婢女命运之惨痛,甚于美国的黑奴。
对婢女的不幸遭遇,许春草从幼年时代就有强烈的同情。皈依基督教之后,看见人家虐待婢女,许春草总是按捺不下内心的怒火,经常出面干涉。有一次他被婢女的主妇抢白说:“婢女是我用钱买来的,要打要杀你管不着!”这一句话,触动了他的深思:“用钱买来的人,便可以打杀自由?”这个理由,对他来说,不是味道。因此,他立下志愿,有朝一日,我有了力量,首先就要解放婢女,如同林肯解放黑奴!“中国婢女救拔团,”就是在这种志愿下组织起来的。
许春草有个坚强的意志与信心。无论做什么事,经过他深思熟虑,迫切祷告,认为符合上帝旨意,无论碰到多大的阻力,和如何的困难,以及受到何种挫折,绝不退却,绝不屈服。“中国婢女救拔团”的设立也是同样。他考虑到:凡是养得起婢女的人家,都是家庭拥有资产的富豪和有权有势的官僚家庭,虐待婢女的,自然也就是这些人。中国婢女救拔团的出现,就站在他们的对立面。面对官僚和富户的双重压力,能撑得住,支持下去吗?当他考虑到这里,过去在社会上听到的婢女被殴打的皮鞭声,悲惨的哀哭声,重新刺进他的耳朵。他认清这是上帝的呼召,他责无旁贷,决心干下去!
1930年,日内瓦国际联盟的“反对奴隶制度组织”一个考察团前来远东考察。到上海时,听到中国婢女救拔团的情况,特绕道前来参观,肯定许春草的救拔团符合反对奴隶的宗旨,要求鼓浪屿领事团通知工部局不得干扰,方减少了一些压力。
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占领鼓浪屿,中国婢女救拔团及婢女收容院,被日军解散。
他解救的婢女虽然不多,但是这件事情非常轰动,包括国际上那个妇女联合组织都知道这件事情。所以说他这件事情把这些婢女全部组织起来,他要花很多精力,很多人教他们学习,让他们去上班,最后把她们送出去出嫁。所以这些婢女在他过世的时候,街上很多女人为他送行,当人家问这些女人,你们在做什么,她们说:“我们在给春草爸爸来送行。”
在当时的鼓浪屿,家家户户都知道这件事,所以他把他救出来,要花非常多的钱,非常多的精力。所以他有时候没钱,他有一次没钱他就来祷告,他是做工程的,他就这边来祷告完就下去了。然后碰到一个工头说,春草兄你又来祷告了。我今天刚好去收的很多存款,你有没有需要我可以先拿去用。他说我不是刚才在祷告说没钱的,上帝会带领我找到所需用的。所以就是这样,他有一次去工程投标,然后他在原有的预算上多加一共1200两银子,人家说你投标怎么可能加银子,那你绝对不会中标的。他说没有,这是上帝要我来救人的,就这样他果然中标的事就成了。虽然有人说这是小事,这可不是小事,但作为基督徒,我认为这是荣耀神的,这是真实的。
鼓浪屿故事——钢琴之岛
来到鼓浪屿的传教士,不仅带来了福音,他们也把钢琴带进了鼓浪屿。他们首先就是在教会里面教弹钢琴。鼓浪屿出来三个有名的钢琴家,曾经在钢琴学习上都得到过传教士的帮助。
借着传教式的钢琴,整个小岛马上从一个渔村变为钢琴之岛。几乎人人都会有钢琴,这个岛不到两平方公里,有1000多台左右的钢。那这个密度在全世界是第一的。家家户户都有钢琴。这个小岛是多少平方1.78平方公里,不到两平方公里,住着三个国际巨星,他们都是信主的,弹钢琴的都是信耶稣的时候学习的。有些钢琴家的妈妈是在教会里做司琴的。所以从小几岁就把小孩带到身边,所以他们就耳濡目染,慢慢就学会钢琴了。
有一个陈丽萍长老 90多岁了,她是老牧师,她讲过一个活见证,当时她听到一个见证:“一位司琴的蔡丽霞阿姨眼睛失明了,她从小就眼睛失明,会弹几千首钢琴。宋尚杰来布道的时候,蔡丽霞阿姨她父母亲抱着这个女孩子,三岁的时候眼睛是失明的。他们就是想宋博士给医治,宋博士讲了一句话,这个小孩眼睛瞎得比他亮得更好,更能够造就灵魂。”蔡丽霞就是福建人,有专门拍她的纪录片的,这个也被拍了那个纪录片,是非常感人的故事。
鼓浪屿故事——日光岩与郑成功的故事
日光岩的特色就是大石头,就是两块大石头被放在了最高的地理位置,晴朗时,享受天空中最热烈的阳光。这附近有一个中国第一家幼儿园——日光幼儿园。
日光山是日本的一个小山头,那为什么叫日光?其实是站在上面是可以接受到早晨太阳第一缕太阳光。但是最重要的是郑成功他的母亲是日本人,郑成功是 7 岁之前就在日本生活,所以他在日本那个地方有一个山头叫日光山。他后来跑到鼓浪屿,发现这边有一个龙头山跟日光山很像。那其实这龙头山就是山,龙头山上有两块大石头,就是两块岩石,所以他觉得跟那个他老家的日光山很像,因此就把这个石头叫日光岩。
“郑成功跑到厦门来,是因为郑成功是准备去打台湾。他跟康熙打仗没路可退,所以他就退到他故乡。郑成功其实他一生都是不怎么顺,但是他一生就做对了一件事情,就是解放台湾的驱逐打鲁恢复中华。当时在这边视察部队,他想去打台湾,厦门作为他最后的根据地。所以说厦门是很好的地点,因为厦门是他的老家,他就在他就在这边招兵,但是他不敢打,因为他觉得自己的实力很弱,不能以卵击石。后来他为什么跑去台湾?就是因为他找到了一张河南人的军事布防图,所以悄悄地打入台湾。”导游阿龙介绍说。
郑成功其实在闽南人心中是神一样的存在,郑成功在闽南非常有名,很多人当神去拜的,我们以前这是拜关公。闽南人还会拜妈祖。妈祖就是梅州岛的一个小女孩子,叫林莫良。所以闽南有两位被当成神仙来带着的路,就是郑成功和林默良的妈祖这个信仰在,厦门是非常的普遍的。
中国拼音之父——卢戆章
中国的拼音创始人叫卢戆章,同安人,他就是因为这些传教是用这个拉丁字母他去创造的。估计很多人想不到,汉语拼音字母的诞生地是在H和F发音难分的福建厦门鼓浪屿,而且作为拼音之父卢戆章是福建厦门同安人,一生致力于推广普通话和白话文及口语。
清咸丰四年(1854年),卢戆章出生于同安县古庄村,他自幼聪颖,18岁参加科举考试,县试名列前茅,府试却落第。20岁那年,他随邻村双圳头的王奇赏研读《圣经》并开始学习西洋的科学知识。从此,“感欧美各国皆拼音成文,便恍然发改造汉字之宏愿”。
卢戆章是当时鼓浪屿特别抢手的家庭教师:做洋人的闽南语老师,做闽南人的英语老师。可见他英语和闽南语都说得极其标准。卢戆章后来进入汉语拼音研究领域,和一位叫做约翰·麦高温的英国传教士有关。约翰·麦高温精通汉学,于1863年来到厦门,一住就是50年,期间著有《厦门方言英汉词典》。期间英国驻厦门总领事翟理思和他决定编纂一部更广泛的《华英字典》,在物色专业人才时,约翰·麦高温想到了卢戆章,并经他推荐成为《华英字典》的编者之一。在参与编纂《华英字典》的过程中,卢戆章也同时开始思考汉字的拼音化问题。
经过反复探索,1892年,也就是38岁这年,卢戆章出版了一本“畅销书”——《一目了然初阶》,书中拟定了他称为“中国第一快切音新字”的拼音方案,是我国自创的第一个拼音方案。他自己出资请厦门五崎顶倍文斋刊印发行,一下子引起各方注意。这是第一套中国人自己发明的拉丁字母式汉语拼音方案,由此也奠定了卢戆章是我国汉字拼音第一人的历史地位。《一目了然初阶》是我国第一部语文现代化专著,也揭开了中国真正意义上的语文现代化运动——切音字运动的序幕。
卢戆章先生可不只是做研究而已,还亲自推广并不断更新,《一目了然初阶》出版一年之后,他就又推出了《新字初阶》,仍为个人出资刊印。同时,他还在鼓浪屿和厦门分别办起教学班,专门教不识字的船工、小贩等社会底层,据说凡是上他的教学班的人,只要半年就可以看书写信,连不少洋人都热情极高地加入教学班来。卢戆章办教学班的初衷,自然一方面是为了改变中国人学汉字难、识字水平低的局面,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不断积累总结经验,力争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开来,其用心之良苦、思虑之长远,实让人感佩。
1913年,当时的国民政府教育部召开“全国读音统一会”,卢戆章又迎来推广汉语拼音的好时机。当时各地的语言研究学者们都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在众多的成果中,只有卢戆章的成果构成一个完整体系。结果不难意料,大家一致认可卢戆章的研究成果为最佳方案,但是大会最后却只是决定以卢戆章的研究成果为主体,从他发明的37个字母中选用25个,余下12个则用其他地方的研究成果补缺,一套全国通用的“国音字母”得以形成。
现代体育之父的故事 ——马约翰
马约翰生于福建省厦门鼓浪屿,三岁丧母,七岁丧父,与其兄过着孤苦伶仃的生活。他幼时经常和其他孩子们在山上跑跳、爬树,钻山洞,在海滩上玩水和捉鱼虾,不到天黑不回家。全面的身体锻炼,充足的阳光和新鲜的空气,为他的健康身体打下了基础。由于家境困难,他到13岁才入私塾读书。入学后,他左看右看全是些房子,一点草地也没有,没法跑跳,就跳凳子,跳木桩。总之,他是不愿意整天不动的。18岁时到上海读中学,22岁考入圣约翰大学预科,两年后升入本科。当时,有个一直没有透露姓名者,每月给他寄来最低的生活费用,一直到他大学毕业。1911年大学毕业时,他已经29岁了。
在圣约翰大学读书的七年期间,马约翰酷爱体育运动,是学校足球、网球、棒球、田径各项代表队的主力队员。他精于田径运动的中短跑,曾获100码、220码、880码、1英里等项目的全校冠军,并且多次在校外竞赛场上取得优胜。
由于具有突出的运动才能,1914年秋季,他应聘到清华学校任教。从这时起,他由助教逐步升为教授,担任清华大学体育部主任,直到1966年逝世时止,在清华大学工作了52年,为贡献了毕生的精力。他的主要成绩表现如下:普及体育,让每个学生都参加锻或在马约翰来校之前,清华已经实行“强迫运动”,即每星期一到星期五下午四时到五时,图书馆、宿舍、教室一律关门,全校每一个学生必须穿短衣到操场锻炼。中国现代体育之父马约翰清华大全中国只有两个雕像,一个雕像在鼓浪屿,一个雕像在清华大学,我们第一套人民广播体操也是他发明的。
总的来说,鼓浪屿是上帝非常祝福的地方,包括这里的许多教堂、郁约翰的救世医院、威赫敏娜医院,这些都是当时那些传教士留下的美好的工作。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记住这些传教士的历史,并且能够让信仰在这篇土地上更好的传承。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010-82233254)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jidushibao2013)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