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8日
微信

人生的智慧:按照上帝的旨意把握当下 珍惜当下

作者: 李道南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2年09月24日 22:04 |
播放

我们最大的欲望无非是想改变过去,探知未来,这大概就是街边算命先生流行的原因。探知命运并改运,成为我们趋之若鹜的投资去向,尽管我们都知道这笔透支是有去无回的智商税,但是我们仍然愿意花钱去买个安慰,并相信那是真的。

然而,在未来和过去中哪个更重要?当我们沉迷于对过去的悔恨和对未来的改运中,我们却忽略了最珍贵的当下。当下为什么这么重要,因为过去的事是当下的过去,未来的事必然以当下发生,所以最珍贵的是当下,最能把握的也是当下,而这个当下的把握则是不需要我们付出成本,只要我们付出心就可以的。

法国电影《将来的事》上映后获得高分评价,因为这个电影向我们展示了面对在种种不如意打击下的人生的一种可能。电影的主人公是一位哲学老师。哲学被我们称为智慧,那么一个哲学老师面对人生的变故又是以怎样的智慧处理呢?这也许是这个故事的看点,也是这个电影吸引我的地方。

娜塔莉是一位年近花甲的哲学教授,她热爱自己的工作,热爱自己的学生,从工作和哲学思考中获得快乐。她严肃地对待学术,写了哲学教材,他有个相濡以沫的丈夫,子女成年都有自己的生活,可谓在事业和家庭方面都是丰收的。但是她的模特母亲却因为各种变故而不幸罹患抑郁症,经常在大半夜打电话过来说自己自杀。

日子就这样过去,幸福的日子总是平凡的,而有人却无法接受这样的平凡。丈夫在一天提出离婚,因为自己无法忍受这种白开水一样的生活,并且坦言自己已经找到新的爱情;自己的哲学著作因为不同意商业性的设计,也被出版社以销量太低为由下架了;自己得意的门生与自己的理念相左;母亲在养老院突然去世。这突如其来的困境一个接一个地袭来。

在一件件一桩桩的人生波折之后,我们所遭遇的中年危机,是不是会将我们击垮,让我们怀疑自己坚守的人生理念,继而放弃这些理念,而让我们的人生自此随波逐流,生活欺骗了我,我也欺骗生活。娜塔莉并未这样做。她没有以暴易暴,以牙还牙。她没有去寻找新的爱情,即使和自己的学生交流深入,每次谈及都眉飞色舞,但是他们的关系依然是一种知性的关系。在经过短暂的沮丧之后,哲学的理性,仍然主导她的人生,很快投入新的生活的中。和学生讨论哲学,照顾母亲遗留给她的猫,尽管她猫毛过敏,为自己的子女照顾刚出生的孩子。

娜塔莉是位哲学家,她就像柏拉图一样,生活尽管一地鸡毛,但是心灵依然在理念世界。我们不是哲学家,在面对一片狼藉的人生时,也许不会像她那样理智待之,但是我们仍然不可忘记,过去的我们无法把握,未来的也无法把握,我们只能把握当下,把当下负责任地过好,就是改变未来的最好的方式。

耶稣在福音书的主祷文中,告诉我们生活的智慧,就是按照上帝的旨意把握当下。

主祷文说:“我们在天上的父:愿人都尊你的名为圣。愿你的国降临;愿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我们日用的饮食,今日赐给我们。免我们的债,如同我们免了人的债。不叫我们遇见试探;救我们脱离凶恶(或译:脱离恶者)。因为国度、权柄、荣耀,全是你的,直到永远。阿们(有古卷没有因为…阿们等字)!”

主祷文分成四个部分。上帝的旨意,我们的过去,现在,将来。

债,是什么时候发生的呢?显然是过去发生。这个债可能是我们欠别人的,也可能是我们欠自己的。前者是对别人的愧疚,后者是对我们自己的愧疚,这种愧疚大多是“如果我当初不那样,可能现在会更好!”我们对自己的不满意,大多会归因于我们过去的自己不满意,我为什么不那么优秀,我为什么当初没有听父母的话好好学习,这些都是我们欠的债。

“免我们的债,如同我们免了人的债。”这是耶稣告诉我们,过去的我们自己无法改变,上帝已经为我们免除,因此我们不应该沉浸在过去的往事中,不论我们欠别人的,还是别人欠我们,还是我们欠自己的,都当放下。

“不叫我们遇见试探;救我们脱离凶恶(或译:脱离恶者)。”我们是无法胜过试探的,因为我们的人性太过脆弱,因此“不叫我们遇见试探”乃是指向将来。在将来的生活中,我们不受试探或者胜过试探。

最珍贵的是当下的生活,“我们日用的饮食,今日赐给我们。”我们每天的生活每天把握,过去的食物再美味,未来的大饼画的再大再圆,仍然无法满足今天的需要。一个许诺你信了神,将来必会成功的人,他一定是个骗子,一个许诺可以改运的人,也必然是个江湖郎中而已。当下生活才最重要。

而这一切的根本恰是上帝的旨意。生活会变,甚至世界会变,但是上帝的旨意永远不会改变。只有我们心中秉持着这一不会改变的信仰,我们才能立于生活的不败之地。尽管失败、沮丧、痛苦这些都可能会出现在生活中,但是只要我们坚守着上帝的旨意,就不至于失去自我。“你们要先求他的国和他的义,这些东西都要加给你们了。”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