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5日
微信

角声| 下一站禾场:社区,你看到了吗?

作者: 王璐德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2年12月02日 09:41 |
播放

谈及属灵复兴,许多人对它有期待和向往,但同时认为达成复兴需要具备这样或那样的条件,比如祷告、比如悔改、比如圣洁生活等等。

但不管怎样的角度,复兴它离不开人群。哪里有人群,哪里才可能孕育或经历复兴。

历史上,中国基督教的复兴也是有这样一个脉络。它和人群的走向息息相关。曾经,1980-90年代是农村教会的复兴,因为当时最多的人群在乡村;2000年后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人群开始从农村移动到城市,随之伴有的是城市新兴教会的出现和复兴。

而如今,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深化,加强社区建设是如今已经开始的新趋势。涌入到城市中的人群逐渐散落居住在大大小小的如同新的“城中村”一样的地方——社区。

而伴随着的一个问题就是:社区,作为当下这个时代人群聚集的新方式,可能是下一步服事的禾场所在,而对此,你看到了吗?你准备好了吗?

社区的概念和特点

社区在当下成为一个新的热词。但是社区是什么?其实概念是十分丰富的。作为一个外来词,它的英文原词是community——直接翻译则是共同体的意思。

其实早在社会学者形成社区这一概念之前,社区这种人类社会生活中就已出现和存在。因为,就人类的特点而言,人类总是合群而居的。而群体活动离不开一定的地理区域,具有一定地域的社区就是社会群体聚居、活动的场所。所以逐渐就形成了最原始的社区。到了科技发达的现代社会,社区的形态和特点则更为多样和丰富。

社会学者对于社区的研究发端于滕尼斯。他对社区与社会作了系统的阐述和比较,认为社区既是社会的最简单形式,又是一种自然状态。他所分析的是传统农业社会的社区,其特征是:成员对本社区具有强烈的认同意识,他们重感情、重传统,彼此之间全面了解。滕尼斯关于社区的理论,为以后的社区研究打下了基础。

社会学家给社区下出的定义有140多种。虽然角度不一样,但是至少共同的是社区代表的是一群有互动关系的人。这群人的关系可能是因为居住在一个地方带来的,比如我们所熟悉的小区、街道等等;也可能是比如有相近的年龄、或者文化、价值观等带来的,比如犹太民族、全球华人、青年群落等等。他们可能因为地域、文化、特点等的共性形成了一个社会生活的共同体,就是一个社区的基本内涵了。

可以说,不管农村、城市等时代变迁如何,最终人很难离开的是2个群体生活,一个是家庭,一个则是社区。

伴随着社会学的发展,人类的研究开始发现了社区的现象和价值;而对我们普通人而言,伴随着过去近20年的城市化的进程,社区的现象和价值逐渐在我们的生活方式中愈来愈明显。

因此,当下社会各界愈来愈看到社区建设是未来的一种趋势。

一些先行者的服事经验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也有愈来愈多的教会人士和基督徒看到:社区或许是我们下一步服事的趋势所在,因此也开始尝试做出一些更新和探索。

——教会定位

南方一个三线城市某教堂的S牧师对比了当下欧美和韩国等教会更新的模式,发现和他以前所理解的早已经不同,以前他记忆的教堂是高高的哥特式建筑,里面的主体是是礼拜堂和很多很难移动的笨重的长椅;而今天大部分发达国家的教会建设教堂是平房式,进去好像一个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社区一样,有礼拜堂也有各种人群呆的地方也有读书、喝咖啡、祷告的地方,礼拜堂的椅子则是非常灵活的可以随时搬动的椅子,这样场所随时可以根据用处调整。

他还对比到了他看到这些教会在服事的时候,给他印象最深刻的转变就是他们扎根于自己所在的社区,并且服务到社区,比如,有牧者举例说,有的教会所在的社区面临的特点可能是双职工父母很多,那么能否开设一些帮助他们看顾课后孩子的免费服务等等,就是教会的服事跟着社区的需要而设立。

可以说,很多发达国家的教会在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后,当下的定位更多是一种“社区教会”的概念。

——不同人群

除此之外,社区的概念还有超越地理位置、拥有类似特点的人群的意思。所以,一位从事社会慈善服务咨询的G弟兄建议他所在的教会可以去服事身边和他们有类似特点的人群,比如自己所在的教会如果老年人居多,那么他们的需要是什么?帮助他们不要落入到很多金融诈骗里面也是一种很切实的服事。

一位华东二线城市的新兴教会的牧者T牧师则看到目前很多教会很难吸引年轻人,比如95后,那么这些人群是否就是一个值得拓展的社区,用他们所喜欢的方式吸引和带领他们吸引的成长,也是值得探索的领域。

另外,人群还可以按照兴趣或者爱好划分,比如当下不少年轻人喜欢二次元,还有的喜欢游戏、滑板、音乐等等,还有可以按照职业、经历等划分,如何走进这些形形色色的人群社区中,对不少教会和基督徒而言也是一个蓝海。

——社会服务

位于中原地带B市的Y弟兄提到,自己近年来逐渐开始更多参与到社区服务中来,并鼓励身边很多弟兄姐妹也参与其中,他的这种改变是深受前几年听到的一种观点的激励:曾经是农村教会的复兴,后来是城市教会的复兴,如今,我们是否要预备和参与到社区的复兴之中?因此一定需要有一种意识的转变就是进入社区,服务社区,影响社区,但是现状是国内一线大部分的牧者同工,对于社区管理的概念很薄弱,我们可能大部分人没有这个概念,这个是亟需改变的。

他提到,1976年的洛桑大会早就提出全人关怀的理念,强调福音事工不应该只靠口传,还要承担社会责任,唯有两者并驾齐驱才能带来整体的福音果效,但当下中国教会的意识上更多是内牧较多,外展很薄弱,社会和文化的参与就更很少。

他提到,当下我们所处在的是社区越来越承担起更重要的角色,而教会和基督徒也需要更多意识到这种趋势,去发现我们可以服事的那些需要。他举例说,其实我们每个人生活的社区都有很多具体的需要,比如你所在的小区的老人是否有口热饭吃,你所在的小区是否有很多孤寡老人,你所在的小区是不是家庭矛盾比较多?婚姻问题需要咨询?而这些,都是我们进入展开服务的领域。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