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0日
微信

从临终关怀的三个视角谈:社会人口老龄化与临终关怀的迫切需要 教会如何回应?

作者: 舒华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3年02月20日 10:07 |
播放

在中国,死亡是一个非常忌讳的话题。我们常常对于新生命的到来充满期待,而对生命的逝去却充满了恐惧、不安和彷徨。随着中国人口的老龄化进程的增长,在最近的3至5年间,许多的家庭都面临着家里老人卧病在床以及老人离世的处境,很多老年人在疾病和死亡的最后两个阶段里,其实需要很多的爱与关怀,许多儿女家人面对老人即将要逝去的事实也有许多的陌生和无助,因此,全社会需要认识到临终关怀与死亡教育的重要性。

我们从临终关怀的三个视角来谈:心理关怀、生理关怀和社会性关怀来聊聊这个话题。

——心理关怀

面对临终的老人,我们需要多多的陪伴老人,寸步不离地陪伴老人,多和老人轻松聊天,回忆过去和老人的点滴,耐心聆听,及时引导老人表达自己的心情。尽力帮助老人建立平常心态,临终关怀不等于放任不管,即使病情无法逆转,不做过多痛苦的治疗,也不能用等死的心态去照顾老人,而是愉快度过每一天的心态陪伴老人。我们可以尽量用积极、舒缓的语气和老人交流,避免过度消极的词汇,以防加强对方不良情绪。

肢体关怀的方面,如果可以,尽可能多和老人有肢体接触,比如握住对方的手,抚摸其背部等,老人更加能够感受到家人的爱。听觉最后消失,可以和老人说话到最后一刻。消除恐惧的方面,我曾经和医院的医生护士交流面对死亡,大部分人的情绪是恐惧,我自己觉得恐惧的来源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如果他们知道自己很确定要去一个美好的地方,他们是不会恐惧的。

——生理性关怀

比如说,皮肤的料理方面,大部分老人在后期就走不动了,只能躺在床上。皮肤问题是一个非常大的困扰,一不小心就会生出褥疮,不要让老人一个姿势久坐久躺,每隔几小时就要帮助他/她翻身。经常用毛巾为老人擦拭身体,保持皮肤的清洁和干爽。

对于脸部护理,用湿毛巾缓解眼部的干燥。用润唇膏涂抹嘴唇,或用棉签沾水擦拭嘴唇,缓解嘴唇的干燥。当老人喉咙有痰很多老人在最后那几天,喉咙都会有一些痰,我们不要想尽办法把这口痰化掉,就强迫老人喝水,除非老人愿意喝水。在给临终者喂食的事情上,我们觉得“不吃东西,怎么行呢?会很快死的。”于是,为了病人能多活几天,很多人会强迫或勉强老人进食。实际上,人在最后的时间里,新陈代谢已经放缓或停滞,无法再消化和吸收食物了。也就是说,他/她已经不再需要食物了,如果老人吃得下,就一定要给他们吃东西,如果吃不下,千万不要强迫他们吃。

临终者,最后会有死亡咆哮声,老人最后那几天喉咙会发出巨大响声,是因为老人的口腔肌肉会变得松弛,喉咙中的液体就会积压在咽喉,一呼吸就会发出咕噜声,医学上将其称为“死亡咆哮声”。

关于老人掀被子现象,我看到有资料说最后几天的老人是很无法忍受重压的,这时哪怕是一条丝巾,都会让他/她无法忍受,不要盲目给老人盖被子。

关于濒死感,国际濒死体验协会通过大量观察,发现有的临终病人会出现濒死感,当濒死感出现时,他们可能会看见已经去世的亲人,或者出现其他一些幻觉。国际濒死体验协会说:“这种情况其实很正常,濒死感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老人做好迎接死亡的准备,这种濒死感会有很大的导引和安慰作用。遇到这种情况时,要注意几点: 保持镇定,不要恐慌。不要去打破他/她的幻觉,打断他的说话。留意他/她说话的内容,以及想表达的意思。尽可能帮助他/她实现一些意愿。”

——社会性关怀

人是社会关系的人,他/她离不开社会,总是和其他人保持着各种关系。

在社会性关怀中,我们需要帮助老人梳理好三种关系:

第一个是帮助老人处理自我关系,我们需要主动与老人沟通:最后的时光怎么度过?希望以什么方式处理遗产?希望以什么方式告别这个世界?有什么心愿没有完成?自我关系和心理性关怀有点视角透视的感觉,会有重叠的成分。

第二,帮助老人处理ta与他人的关系,我们可以多和老人表达感恩之情,告诉老人过去做过的哪些事情对自己和其他人有很大的影响,甚至影响别人的人生轨迹。总的目的是要让老人一辈子的成就得到赏识,觉得自己这一辈子没有白活。有些人会在老人还正常活动的时候拍一些全家福,然后裱起来,放在显眼处,并有意无意透露会永远珍藏。这样也会很安慰老人。

第三,帮助老人处理ta与所信的上帝的关系,可能不同信仰会有不同的方式,妙爸奶奶过世时,我们会告诉她上帝很喜悦她所做的事,一辈子勤勤恳恳地做事,到年老的时候,愿意来到上帝面前,成为荣耀的孩子。大部分老人临终时,都会有一些难以割舍的人事物。只要有一桩放不下,就会造成临终障碍拼命不想死去。所以临终关怀和护理很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不要让病人带着遗憾和疑问离开。我们要尽可能完成老人的遗愿,必要时需要作出一些承诺,让老人可以无牵无挂地安心离开。 

结语:

当死亡真正来临的时候,当我们被医生告知生命还剩下不多的几个月或者几天的时候,死亡才真正成为与我们相关的事,这个时候我们不再谈论死亡,而是谈论生命的去向,思考死亡的意义。在历史的长河中,对待即将死去的重病者,怎样让他们克服对死亡的恐惧,怎样让他们在面对死亡的那一刻充满尊严和快乐,怎样让他们相信死亡只是人生的一个新的站点而非终结,正是基督教需要思考的。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