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9日
微信

见证 | 主带我走出自杀、抑郁的死荫幽谷

作者: 恩荣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3年04月18日 09:47 |
播放

前几天看到了一则高中生跳楼自杀的新闻,让我又一次想起来往事,感念主的拯救。

一,父亲外遇,母亲再婚,我成为了被父亲抛弃、母亲嫌弃的孤儿。

2001年,我的父亲有外遇抛弃了母亲,那时我16岁。

2002年,我决志信主。原因是,此前我中考考上了一个重点高中,但由于母亲没钱给我交一千多的学费,就辍学了一段时间。有个阿姨说信主能让我重新上学,我就信主了。然后这个阿姨就带我去一个私立高中找董事长,我们都不认识那个董事长,他是位华侨。那个阿姨非常勇敢,就把我家的情况说了,那个董事长就免了我的学费。特别奇妙,也特别感恩。

但我虽然信主,心里却是没有主的,我不寻求不祷告,也不认识祂,只是“挂名基督徒”。当时的我心中只有一个想法,就是好好学习考上名牌大学,将来带着我母亲过上好日子。

2004年,我的母亲再婚,也是我噩梦的开始。继父脾气有些古怪,常常发火,继父的儿女也不接受母亲,所以常有矛盾。我本是自己一个人住在旧房子里,只有母亲觉得委屈的时候才回来,她回来会跟我抱怨并把一切过错归咎于我。她说因为我不是男孩我爸才没有责任心,然后去学别人跳舞学坏了(我的爷爷奶奶特别重男轻女);她说如果不是因为我拖累她,她早就去死了,也不用再婚受苦;她说我爸都抛弃我了,她还要一个人供我读书……她难过的时候会对我说许多重话,每一句都像刀子一样一下一下地捅向我弱小的心脏……我背负着一切的“罪名”,无处诉说,也无法摆脱,只能陷入深深的痛苦当中。

二,吃药自杀、高考失利,本科抑郁三年半

原本我是班里的第一名,我以为母亲会因此高兴,但她却视而不见,只觉得我是她的负担。我以为我在努力让她将来过好日子,但我发现我在她心里是多余的,我疑惑自己为什么活着。“既然我是多余的,那我为什么不去死?”

高三的一个周末,我选择吃药自杀,但是我的一个同学恰好给我打电话(家里的座机)。我就在电话里告诉她,“我们下辈子再做朋友吧。”她挂断电话,飞快地打车过来,恰好遇到了上帝的一个仆人在楼下和一群阿姨交通,于是她们一起上楼为我祷告。当时我觉得自己已经意识模糊了,但祷告以后居然没事了。后来我知道是主在救我的命,但当时我却不明白。

虽然被拯救,我却没有因此寻找主。我继续活在伤痛之中,我陷入了死荫之地,我的世界是黑暗的,内心是消极的,结果高考失利,没有考上重点大学。

看到那些曾经比我成绩差的人都进入了好学校,进入普本的我更加消极悲观,自杀的想法也每天捆锁着我。现在看来,自己那时大概是患了抑郁症,就那样痛苦地煎熬了三年半,没有自杀,想来也是主的保守。直到临近毕业的最后半年,我突然想要看圣经,这之前的七年我从未认真读过圣经,虽然周日去聚会,却一句都没听进心里。因为看不懂圣经,就开始禁食祷告,为要明白上帝在说什么。

三,圣经的话被解开,心灵得光照,挣开枷锁

上帝是奇妙的,只要你寻找祂,祂就让你寻见。两天禁食祷告之后,我突然就看得懂圣经了。上帝的话光照了我的心:“我父母离弃我,耶和华必收留我”。我从小就渴望得到爱,但却没能从父母身上得到, 而耶稣愿意给我全备的爱。我突然觉得自己不再可怜,反而觉得自己很幸福,因为我发现有一位耶稣说他爱我,并愿意为我舍命。

“因我们的上帝怜悯的心肠,叫清晨的日光从高天临到我们,要照亮坐在黑暗中死荫里的人,把我们的脚引到平安的路上。”祂的光照进了我的心里,我的世界终于有了光。我不再自怜,不再被过去捆绑,我心里充满上帝的爱,开始跟着上帝的教导学着爱人,并热心向同学传福音。 

“如果没有主,我的生命早已不存在。”对于我,这不是一句歌词,而是我生命真实的经历。因为祂给了我爱,给了我光,使我挣开枷锁,并赋予了我生命的意义,我也愿意为祂而活。如今,在上帝的祝福当中,我与一位爱主的弟兄组建了家庭,养育了两个懂事、健康、可爱的孩子。孩子们从小认识我们的主,我们一家都在主的爱中成长。

总结

今天,看到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孩子和青少年时期的我一样被压力、痛苦、死亡的势力所捆绑,很痛心。我相信如果他们也能听到福音,认识主,他们所承受的苦难有一天会变成祝福。我也盼望他们的父母早日认识主,如果这些父母都能认识主,也许就不会在不知不觉中伤害自己的孩子。

孩子是上帝赐给我们的产业,上帝要我们爱他们,而非伤害他们。 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优秀,所以很容易只关注他们做错的地方,因此我常常省察自己,是否面对孩子的时候言语失当。父母如果因工作、生活压力等原因,情绪管理不得当,把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无异于伤害孩子的凶手。

听过一句话,“有些人用一辈子去治愈童年所受的伤害。”感谢主拯救了我,让我没有一辈子陷在伤害中。希望所有和我一样因伤害活在死荫幽谷中的人,早日在主爱中被治愈。也盼望做父母的,都能按照上帝的旨意而不是跟着自己的情绪养育孩子。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