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19日
微信
首页 > >正文>

浪子的比喻新编——我与上帝的故事

作者: 李纯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3年05月08日 12:49 |
播放

从前有一个大户人家,家里有一个老父亲和一个小儿子。老父亲是当地有名的富绅,在他的家里可以说是一无所缺,连在家里做帮佣的都是口粮有余、无所缺乏。

在这样的家里成长起来的小儿子,可谓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他所需要的所有的一切,他的父亲都已经给他提供了;甚至在他还没有向父亲提起自己所需要的时候,老父亲就已经为他预备好了。

可是,突然有一天,小儿子对老父亲说:“父亲,请你把我应得的家业分给我。”

原来,小儿子已经厌倦了每天父亲都会给他提供所有一切的生活,他渴望拥有一个没有父亲照管的人生。他每天早上起来,并不觉得自己很幸福,也看不到父亲为自己所提供的一切,也不感谢父亲,而是想着——什么时候我才能离开这个家呢?!他天天盼望着这个,终于有一天,在老父亲还没有去世的时候,就和父亲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

老父亲听到了小儿子的心声,内心是伤痛的。可是,他并没有把自己的悲伤附加在小儿子的身上,而是默默地将小儿子应有的那部分家产交给了他。

然而,小儿子在得到自己所应得的那份家产,就立刻欢欢喜喜地收拾好了自己所有的一切,很迫切地带着自己一切的家产,急匆匆地往离家最远的地方走去。

小儿子离开父亲以后,终于体会了一把没有父亲照管的生活。他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任意放荡、浪费资财。不久,便耗尽了自己所有的家产,来到了穷苦的境地。那些曾经在他富足时而结交的朋友也都离他远去,不愿意靠近他,有些甚至羞辱他。不仅如此,他的生活也变得穷苦起来,就连精神上也越发穷乏,甚至去抢猪吃的豆荚过活。

穷苦的日子总是会让人开始反思。小儿子也逐渐醒悟过来,他意识到自己曾经在父亲家的生活是多么幸福呢!父亲那里那么多雇工都不会缺衣少食,难道自己倒要在这里饿死吗?想到这里,小儿子幡然悔悟:“哪怕是在我父亲的家里做一个雇工,也比在这里过苦日子要强啊!”于是,他决定回到自己父亲的家里。

在回家的路上,小儿子的内心如同翻江倒海一般,五味杂陈不可言说。一方面,他怀念自己家中衣食无忧的生活,感恩父亲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怀;另一方面,他又着实羞愧难当,本来家里富足幸福的生活自己不珍惜,却总想着离家出走。

“父亲,会重新接纳自己吗?”小儿子想:“会吧,毕竟我也是他疼爱的儿子。可是,我之前离家出走的行为有多么伤害父亲的心啊!父亲还会一如既往的爱我吗?”

“要不,我就这么穷苦潦倒的终其一生好了!反正日子都这么难过了,还能再难到哪里去呢!”想着,小儿子便停下了脚步。

“不!我再也不要过着以前和猪抢食的日子了!我想要回到父亲的家里,哪怕只是做一个雇工!对!如果父亲不接纳我,我就在父亲家里做一个雇工。”

就这样,小儿子一面挣扎,一面走向回家的路上。终于,在一个艳阳高照的午后,小儿子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在他刚刚隐隐约约地看到家里那座小楼的时候,一个脊背微弯的身影便冲过来,抱住了他。

“啊,是父亲!”久违的、熟悉的气息从四面八方扑面而来,小儿子终归是回到了父亲的怀抱,此刻,他的内心被平安和喜乐重新充满,因为他知道他回家了,而被他伤害的父亲永远都没有厌弃过他。

这并不是别人的故事,而是我与上帝的故事。

自我出生之日起,我的所有的一切都是上帝给我的,上帝每天都在供应我。但是我里面真的有感谢、有满足吗?我常常看的不是自己所拥有的,而是自己所没有的。我想要离开,我想要远离,我想要过属于自己的生活。

然而,一旦按照自己的想法,过上属于自己的生活,就仿佛踏上一趟离上帝渐行渐远的列车。我时常陷入到罪中,不知道该如何脱离罪的泥潭;也时常在艰难的时候,无人搭救。渐渐地,也学会了埋怨,埋怨人、埋怨环境,甚至埋怨我远离的上帝。想要寻求上帝的帮助,又有担心和疑惑——“上帝会接纳这样的我吗?上帝真的爱我吗?”

故事中的小儿子无疑是勇敢的,他勇敢地踏上了回家的路。而我呢?却时常在怀疑中渐渐忘记了真实的上帝的样子,我的阿爸天父——他是创造宇宙、维持宇宙的那一位,在他的里面毫无所缺。最重要的一点是,他爱我,愿意为我差遣他的独生子耶稣基督为我舍弃自己的生命,并挽回我重新回到天父的家中。

当我愿意回到上帝的身边时,上帝就如同那位老父亲一般,远远地看见衣衫褴褛、又脏又破、困窘又痛苦的我的身影,就动了慈心,以他的慈爱从四面八方环绕了我。而他的爱、喜乐与平安再次地充满在我的心间,使我放下了一切的劳苦愁烦,重新回到天父的怀抱,重新归回安息。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