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成都市区内,有着一座很具有中国古典韵味、又融合拜占庭风格的天主教堂。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建筑美学融合了中西方多元的特色,在外部的建筑美学上采用了本地化的特色,让人流连忘返,美不胜收。
这一期的悦文旅,小编带领大家欣赏一下,成都市平安桥天主教堂。
——历史与美学价值
成都平安天主教堂位于成都市青羊区平安桥街29号,是成都最大的天主教堂。平安桥天主堂由圣母无染原罪堂和成都教区主教公署组成,始建于清光绪23年(公元1896年),光绪30(公元1904年)年完工。
在成都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市中心,天府广场的西北隅的西华门街(原平安桥街),坐落着一座古朴典雅的拜占庭式建筑群——平安桥天主堂,是天主教成都教区主教府所在地。平安桥天主堂占地近30亩,建筑面积8508平方米。2013年3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是在中国现存不多,保存完整的天主教建筑群,整个建筑中西合璧,形象简朴完整,比例优美,装饰适度,空间开合有致,是集宗教、文化、艺术、西欧建筑风格及川西宅院为一体的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载体。是研究近代天主教在中国传播的实物见证,具有极高的建筑、文化、艺术价值,是西南地区乃至中国都尚存不多的较完整的中西合璧建筑群。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上世纪初西方宗教文化进入成都,与本土文化交融的经典结合。
——建筑格局
大体分新旧两座堂,处北边的是旧堂修于20世纪初。1895年,成都发生了教案,当时的光大巷主教座堂被毁,于是杜昂主教指派当家神甫骆雅书设计、督造了平安桥主教座堂。直到9年之后的1904年,耗银20万两,才建成现在的主教座堂。主教座堂和主教公署都是木结构,木材选用了贵重的楠木,而整体平面则形成“悚”字形。
中式院落布局,主教座堂的正立面则采用罗马风风格的半圆形拱券和科林斯柱式。1996年4月23日区人民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又加固维修,2007年6月1日公布为四川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3月5日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面的是新“圣母无原罪堂”,同期教堂周边进行扩街建设,周围附属房屋全部拆除搬迁。新堂落成后就一直担负起举行主日弥撒的任务。另受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的影响,教堂主体及附属房严重受损,局部地方墙体裂缝,屋面盖瓦大面积震落,有待逐步修复。
精湛的工艺—拜占庭式建筑
这座教堂历时7年,集结从成都郊县崇州、大邑、邛崃等招集来的工匠,于1897年开工建设。竣工后,平安桥天主教堂成为20世纪西洋文化与成都本土建筑融合的典范。教堂的后院有108根楠木,用料考究到每根楠木的大小都几乎相同,这简直就是现代建筑史的奇观。最近一次改造设计出自建筑师刘家琨之手。步行于教堂之中,你几乎还能闻到楠木特有的香气。
木雕式房檐:而且还有 中国传统民居的设计——天井。 每个天井中栽有一棵棕树,极具观赏性。
平安桥天主堂的建成,不单单是近代天主教为改善民、教对立关系、挽救危机的产物;而且是西方传教士清醒的认识到要面向一个拥有数千年优良伦理传统的文明古国传教,必须根植其文化深层。平安桥天主堂既是他们通过学习、运用中国建筑与中国文化之精华,并充分表现出了天主教的神学思想,又在教内、外得到了良好的社会效应,树立了近代天主教会新的形象与风格。平安桥天主堂生成的那个巨大“悚”字建筑群,代表了近代天主教福音本地化行动成功尝试,同时亦是近代中西文化多元交流的范典。
注释: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川府函【2007】114号,2007年6月1日。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010-82233254)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jidushibao2013)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