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9日
微信

利玛窦与世博会相遇 背后的能量

作者: 丁刚 | 来源:东方早报 | 2010年05月06日 04:10 |
播放

可以这样说,没有文艺复兴的欧洲,利玛窦是走不远的,即便他能来到中国,也不可能在精神、文化和科学技术上留下如此宝贵的一笔遗产。这或许才是我们这些被描述为“走向世界”的中国人所应当悉心体味的。

 
1610511日,在北京住了9年的利玛窦因病逝世。这位意大利耶稣会的传教士一生都没有去过上海,但在400年之后,借世博会之机,他终于有了与上海相遇的机会。上海的朋友告诉我,主题为利玛窦--明末中西科学技术文化交融的使者的展览,已经由北京转到上海展出。
 
这个展览在北京展出时,我去看过。展品中有数十件文艺复兴时期绘画大师所作的国宝级作品,其中包括拉斐尔的名作《永恒与天使》、提香的《菲立普二世像》等,还有不少用来展示400多年前欧洲科技、艺术成果的图片、模型和书籍等。
 
举办者把珍藏在多处博物馆的这些展品汇集在一起展出,显然是为了让参观者在感受这些稀世精品的魅力,感叹欧洲科技创新风气之盛的同时,会更多地去思考一下400多年前利玛窦中国之行背后的力量。
 
在中国的对外交流史中,利玛窦可谓声名显赫。这个来自意大利的传教士,究竟靠的是什么,让自己的名字永远铭刻在了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史册上呢?难道是他一生都致力于传播的《圣经》吗?
 
其实,利玛窦传播的宗教虽然一度也取得了不小的成功,但最终却并没有像他所希望的那样,在中国广泛地生根、开花、结果。其中的原因,中西学者都有不少探讨和论述。而400年后再看利玛窦在中国的影响,他最大的成功是让中国人看到了文艺复兴后的西方文化和科学。
 
利玛窦最初是借助于一种普世的文化认同感走进中国、接近中国人的。在此次的展品中,就有他用汉语写的《交友论》。一本是1609年在北京印制、藏于罗马博物馆的版本,还有一本是罗马博物馆所藏的《刻交友论序》印刷品。
  
利玛窦在《交友论》中提出:人与人之间皆兄弟也,吾友非他,即我之半,乃第二我也,故当视友如己也。友之于我,虽有二身,其心一而已。交友独知利己,是商贾之人,不可谓友也。正是这种颇能得到中国人认同的交友处世之道,让利玛窦在中国站住了脚,并被当时的一些士大夫所接纳。
  
1599年,利玛窦在书简中如此写道:这部《交友论》使我赢得了人们的信任,同时,也使人认识了我们欧洲的作为。
  
利玛窦的更为引人之处,则在于他带给中国的那些新鲜玩意儿。利玛窦的博学强记,使他掌握了当时欧洲已经走在世界最前列的很多科学知识。他带给中国的不只是《圣经》,更有西洋的绘画艺术、钢琴音乐,还有自鸣钟、地球仪、天球仪、罗盘、日晷、放大镜、望远镜等等,所有这些,都让国人大开了眼界。
  
利玛窦还用汉语撰写了介绍西方自然科学成果和思维方式的书籍。展品中就有他和徐光启一起翻译的《几何原本》,以及他编绘的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后者让明朝时的中国人,第一次知道了世界的模样
 
利玛窦带来的这些东西中,有不少并非是欧洲发明的,而是由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文明所发明的。比如,罗盘就起源于中国的风水术。但利玛窦带来的罗盘,当然已经不是当年中国人发明的那个罗盘了。它成了欧洲人发现世界的最重要的航海工具。荷兰学者李伯庚在《欧洲文化史》中有这样的描述:说来像是历史的嘲弄,欧洲起飞所领先的技术,从造船的技术到航海的知识,到磁铁指南针,都是来自亚洲。
 
显然,利玛窦的能量已经远远超越了他个人的智慧、坚韧和执著,而更多地来自于他身后站立的那个巨人--欧洲。可以这样说,没有文艺复兴的欧洲,利玛窦是走不远的,即便他能来到中国,也不可能在精神、文化和科学技术上留下如此宝贵的一笔遗产。这或许才是我们这些被描述为走向世界的中国人所应当悉心体味的。
 
再过一两百年,当世界回过头去看中国人走向世界的这段历程,会有多少刻着鲜明的中国印记的新鲜玩意儿,像400年前的利玛窦带给中国的那些东西一样,成为整个人类共同的精神和知识财富呢?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