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8日
微信

共产党新闻网:《中国日报》谈家庭教会

作者: 常雪梅 | 来源:中国民族报 | 2010年05月08日 09:01 |
播放

最近几个月来,代表中国政府权威性声音的《中国日报》英文版连续发表了几篇正面报道基督教家庭教会的文章,引起了海内外的巨大关注。

 
3月17日,《中国日报》有两篇文章直接谈论家庭教会问题,一篇是《北京家庭教会的繁荣》,一篇是《一位北京基督徒的皈信故事》。前者谈到,家庭教会指那些未经政府批准,没有经过官方登记的基督教会,换句话说,这是一些实际存在但没有加入基督教三自爱国会和中国基督教协会的基督教会,也就是学术界所说的“灰市”教会。后者介绍了一位年轻大学生寻找家庭教会的经历。
 
关于家庭教会发展的原因,《北京家庭教会的繁荣》一文提出主要有两个。一个原因是官方教会的空间不足。文章引用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专家提供的数据,北京有基督徒5万多人,但只有17家“三自”教会,平均每家教会有3000多会众。一位家庭教会成员说,他于1999年受洗,头5年是参加“三自”教会的,但后来转向家庭教会,一个重要原因是“三自”教会过于拥挤,数千人聚在一起,有时候甚至听不清牧师在说什么。而家庭教会的规模一般都较小,会众间更容易发展出亲密联系。许多家庭教会都注重从细微处入手,做好教会牧养工作,借此培养会众的团体意识,并吸引潜在的会众。这篇文章提出家庭教会发展的另一个原因,是政府的态度更为宽容和开放。文章介绍有些家庭教会已经购置地产,准备建立永久性教堂。
 
《一位北京基督徒的皈信故事》描述了北京市海淀区一位22岁张姓学生的心路历程。他是一名在各个方面都很优秀的学生,两年前读到了同学给他的圣经,他觉得自己找到了生命的答案。不过,寻找适合自己的教会对他来说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有些教会要求成员每次聚会都要捐款,小张不喜欢这种被强迫的感觉。后来他得知在他的家乡江西省还有一些采取秘密聚会形式、带有犯罪性质的家庭教会,小张对此坚决抵制。还有一些教会经常讨论一些非灵修的问题,他也不喜欢。目前小张很高兴找到了一家适合他的家庭教会。
 
长期以来,基督教家庭教会在大陆是一个敏感话题。这种情况从去年开始有了大的突破。首先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的蓝皮书《中国宗教报告2009》中有多篇论文仔细阐述了家庭教会的前世今生;《中国日报》则在2009年12月3日的一篇文章《法治促进信仰自由》中,提到在我国一些边远乡村,“三自”教会不足以满足信众的需求,家庭教会由此应运而生;今年3月17日的《中国日报》,甚至还采用了两幅北京某家庭教会的礼拜照片。这两家权威机构的论述,意味着家庭教会话题已经脱敏,成为学术界和媒体可以介入的公共话题。《北京家庭教会的繁荣》一文引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党委书记曹中建教授的话说,“政府对于有关家庭教会的讨论与争论,采取了更为开放的态度。”
 
或许与此有关,今年复活节期间,许多家庭教会感受到环境更为宽松。一家规模在百十人左右的家庭教会负责人说,复活节时有几百人到他所在的教会参加活动,但整个活动没有人前来干预。这恰恰印证了《中国日报》的说法,政府对于家庭教会的态度,是越来越开放与宽容了。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