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9日
微信

评FT观点:宗教真的只能是中国富人的安定剂?

作者: 王新毅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2年04月20日 03:51 |
播放

        上月末胡润百富所发布的《2012中国高净值人群消费需求白皮书》 让人一窥中国人均资产在670万以上的富人们的群体特征。在许多媒体关注其中所显示的这个群体的行业分布、消费特征等的同时,鲜有媒体关注白皮书中所清晰指出的一个颇引人探究的点:这个人群中半数有宗教信仰,约三成是佛教徒。

而作为金融界报纸模范之一的《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简称FT)却在近3个星期后难能可贵的注目到这一点,并追求其深层次的原因所在。一篇原题为《宗教:中国富人的安定剂》针对这一调查指出:“在中国各地,许多古代宗教场所正在重建,变成道教或佛教圣地......与其说宗教是大众的精神鸦片,不如说它是中产阶级的安定剂。”

一句“中国富人/中产阶级的安定剂”仿佛利索有力的给中国的宗教复兴成因定下了基调般。接着作者帕提•沃德米尔再进一步说到:“促使中国出现宗教复兴的主要因素,是拥有太多钱的富人信教求心安,而不是底层民众寻求麻醉剂、以缓解贫穷带来的痛苦。”

这篇文章发出后,腾讯网、财经网、环球网、中国战略网等中国主流媒体等都纷纷转载,中国民族宗教网等一些宗教媒体也转发此文,对社会造成了不小的反响。

笔者欣赏FT对于宗教话题的不回避态度,比起其他多家媒体只是表面的关注富人群体如何赚钱、看钱和花钱来说,FT这篇文章更加关注富人群体的内面世界和精神层次,其实比起外面的赚钱和花钱来说,人的内面世界是更加稳定与值得探究的。

作者帕提•沃德米尔行文中特别关注到一个新的现象:就是人们不是因为穷、苦、难而转向信仰的,反而是人们是在富裕起来后更加想去寻求信仰。的确,过去,我们国人一个关于宗教的传统观念就是:人们因为穷而在信仰中寻找慰藉,因此当我们有钱了、物质极大富裕以后那么强大的人类就可以永远的抛弃宗教这种仿佛“人类奶瓶”一样的东西了。但事实却呈现一种真实的悖论:近三十年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反而催生了宗教的复兴。

这一有意思的现象已经引起无论是国际媒体,还是国内学术界的诸多讨论。到底物质崛起和宗教复兴之间真的有联系吗?两者又是怎样的联系?难道人越有钱越向往宗教?事实上,对此现象,几年前就有家庭教会的领袖对此提出深刻的解答。

刘同苏牧师曾分析说,中国近十多年来的都市化带来的外在富裕凸显人内在的贫乏,带来巨大的属灵需要。他结合中国基督教的发展说到,并非人们一般所以为的“人富了就想要福音”,其实现实是很多时候人们富了之后最先容易想要犯罪,但为什么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富裕所伴之而来的却是“对福音的巨大需要”呢?这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是都市化是一个“巨大的转轨”期,“以前没有钱,现在一下子富了。人是不会自己寻找神的,人一定会在一个转轨的时候才去寻找神。外面富的时候就显出内在的贫穷——反向贫困。”

“本来外面穷的时候还不意识到里面的贫穷,而突然外面富裕的时候,人突然意识到自己里面的精神贫乏。以前外面穷的那个时候要支配的东西很少,那个时候那个内在的东西也足以让你支配外面的,它和你里面的贫乏是平衡的,但是当外面变得富有了,你里面的贫乏就显出来了。”

也许,正是这种里面的贫乏督促我们的内心去寻求宗教信仰。或许,从这个意义上讲,“宗教是中国富人的安定剂”、“促使中国出现宗教复兴的主要因素,是拥有太多钱的富人信教求心安”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

但笔者实在不同意“宗教是中国富人/中产阶级的安定剂”这一命题,其原因至少有三点:

首先,无论是之前所以为的“精神鸦片”,还是“安定剂”,其都有几分把宗教信仰与迷幻、逃避和自我麻痹联系起来。但事实上,宗教并非是为了自我麻醉,而是一种清醒的认知,是把人当作人,去直面人类自己的有限并去寻求更大的力量。笔者相信这些人所追求的心安并非仅仅只是消极的心理的慰藉,更深处看是一种内心的干渴所催生的寻求。白皮书中列出SOHO中国的掌舵人之一的张欣的名言:“信仰实际上是给我们一个机会发展我们的灵魂。”

基督教认为,每个人的灵魂深处都有这样的干渴,无关你是富人还是穷人,只不过也是当我们身处穷苦艰难之中时,祈求宗教信仰所带来的及时帮助或许掩盖了内心的贫乏,而当我们富裕起来时会发现,原来钱并非能真正给我们带来内心的满足和强大,所以我们再次回转到宗教信仰,我们发现的确在上帝面前,我们是有限的,真正的宗教信仰并非只是人类的“奶瓶”,而是我们的“救生圈”。

第二,宗教信仰无关乎富人穷人、阶层等。事实上,近几十年来在中国很多富裕的城市和人群因为物质丰裕所催生的宗教复兴的同时,中国还有很多城市的平民、农村的农民等也走进宗教信仰。宗教复兴并不仅仅在城市和富人之中。

我们不能简单的把宗教分为哪个阶层或者哪个群体的。如果我们只是把宗教看到是某个群体或者阶层的“精神鸦片”或者“安定剂”,都无异于把大象装进矿泉水瓶里面,只会导致人为的误解和分类。

最后,真正的宗教信仰所带来的最后结果不是避世,不是萎缩,而是真正的力量,去将真善美真带向这个不完美的世界,去让它变得更美好。这次的白皮书也显示出许多富人因为他们的宗教信仰,更多想的是如何履行社会责任、造福社会。

一句话而言之,宗教信仰并非消极、而是积极。

我们不排除的确有许多地方发展宗教旅游、许多人投身宗教的确带有寻找慰藉、避世清谈或求福求富的倾向,一些宗教和教职人员也的确带着满足人们这种心理而去敛财、求发展。但如果中国富人只是为了寻找安定剂的心而投身宗教,那么这是他们的悲催。他们理解的宗教只是他们欲望的变形而已,并非触及到真正的宗教和信仰真义。

而如果一些宗教的教职人员也只是这样以为、并去靠着满足人的心理、欲望来催生宗教复兴的话,那这个是宗教界的悲催。他们最终无非是成为人满足欲望的工具,最终会落于“风吹雨打中”,发旺的快、枯萎的也快。

无论是社会,还是媒体,都需要更多的注目宗教的积极意义,并且正确客观的理解宗教。

相关专题:福音之眼看中国富裕起来的人群和城市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