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6日
微信

观点|华东一牧者&艺术家:中国基督徒不仅需要学习神学,也需要学习中国文化

作者: 李世光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3年01月16日 13:05 |
播放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全世界正在越来越成为“地球村”。相比久远的中国古代,绝大多数时期都是儒家文化在主导着中国文化的发展,现在的中国文化正在变得越来越多元化、国际化,对中国自身的传统文化的关注却并不多。

而到了教会领域,因着种种复杂的原因,长期以来,中国教会和基督徒更是普遍不太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很多基督徒认为,专心与信仰本身就已经足够了,对其他方面的事情不需要关注太多,那些都是“地上的事情”。可能在某些特定的历史时期,确有如此做的必要性。但是社会是一直在发展的,到了今天,有一些基督徒认为,教会和信徒“不重视中国文化”的观念需要得到修正,需要更加的重视中国文化,比如华东一名有过牧会经历的基督徒艺术家乐道弟兄。

需要学习神学,也需要学习中国文化

乐道弟兄认为,中国教会和信徒普遍不太重视中国文化,这个是需要更新的,“我们是天上的国民,但是同时还有另外一层身份——地上的公民,因此,基督徒不仅需要学习神学,也需要学习和了解我们自己民族和国家的文化。”

他谈到自己的观察,看到在中国整体上教会和牧者对中国自身的文化了解甚少,非常不重视,“很多人连基本的了解都谈不上,更谈不上融会贯通了。”

乐道弟兄谈到这方面我们需要有想法的更新:“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并且形成了某种人文精神。上帝允许它们存在,各个民族和国家的文化都是有上帝的允许的。因此,我们作为基督徒,不仅要读神学,还要学习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就像摩西跟保罗一样,摩西学习了埃及文化,保罗学习了希腊文化,我们也需要学习中国文化。它不是来抵挡真理的,相反却是被真理所使用的。”

他举例说:“我们今天很多的牧者甚至于神学院毕业的博士出去跟别人一谈,基本上什么都听不懂,就只懂耶稣——“我就懂耶稣,你不信你就完了!”——如果这样说话的话那还怎么跟别人聊天?实在没办法聊。”

文化与信仰的关系:书以载道,字能传道

随后,乐道弟兄举了书圣王羲之的儿子同样也是大书法家的王献之的故事作为具体的例子来表达自己的思考。

王献之结婚时候婚姻是他的父母包办的,他娶了他姑姑的女儿,也就是他的表姐郗道茂。郗道茂长得非常美丽,而且又是大家闺秀,王献之很喜欢她,他们的婚姻非常幸福美满。结婚之后,因为王家历代都出将相,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所以皇上东晋简文帝司马昱就宣召了王家子弟王献之,让他入仕,就是孔子说的学而优则仕。于是,王献之就入仕当官了。

皇帝一看他,就喜欢上他了,觉得王献之这个人一表人才、风流倜傥、与众不同,而且王献之的书法那也是顶级的。皇帝说我把我妹妹介绍给你,你们俩结婚,你把原配妻子休掉吧。

听了以后,王献之非常痛苦,因为他很爱他的妻子,痛苦到什么程度?为了不和公主结婚,王献之甚至不惜自残双脚,用艾草把自己的双腿给烧伤了,烧伤的很严重,走起路来一瘸一拐,甚至于王献之的后半生长年腿疼。可是王献之还是低估了简文帝司马昱,就算使出了这招,也没能阻止这场突如其来的婚事。最后没有办法,王献之只好写了休书,跟原配妻子郗道茂离婚,这也成了王献之一生的痛。之后与新安公主司马道福结婚。从此他的官运亨通,钱财无数,但是他的心却早在休妻的时候就已经死了。

与原配妻子郗道茂离婚以后不久,王献之非常思念郗道茂,就给郗道茂写下了后来举世闻名的《奉对帖》。“虽奉对积年,可以为尽日之欢。常苦不尽触额之畅。方欲与姊极当年之匹,以之偕老,岂谓乖别至此!诸怀怅塞实深,当复何由日夕见姊耶?俯仰悲咽,实无已已,惟当绝气耳!”

乐道弟兄说,“通过这个书法贴记录他的婚姻变故和他心里的痛苦,一共就几十个字,看过他的帖子的话我们就会明显看到,帖子中的字写的非常潦草。而且是越往后越潦草,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当时王献之又气愤又难受,他是越写越激动。所以,通过这篇帖子,我们就能够感受到王献之当时的情和心,也可以说这字帖里面就有王献之的“道”。”

“人的情和心,人的喜乐和痛苦,这是上帝一直所关心的,所以上帝说你们常常的喜乐,不要为明天忧虑,因为你们还不如路旁边一朵花呢,指的就是这个事情。”他以自己熟悉的书法来举例说,“所以这就讲到了在临帖的过程中,你透过这个帖子你认识了这个人,进入他的生活当中,了解他的仕途和人生中所经历的无数的坎坷、痛苦、压力、难过、失丧、沮丧甚至绝望。”

那些著名的文学巨匠们,他们能流传到今天的那些作品都是饱藏着他们的血泪的,是非常鲜活的。所以观看、临摹的后人不能只看到这些作品的表面、皮毛,更加要看到作品里边的精神、内涵。“通过临帖的过程我就重新读圣经,在读经的过程中不断看到圣经文字背后更深刻的世界,字句是叫人死的,精意是叫人活的。”通过临帖,乐道弟兄对于圣经内容的理解也不断地变得更加深刻。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