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21日
微信

食物与上帝的话

作者: 李道南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4年04月30日 13:48 |
播放

许巍有首歌曲是高晓松作的词,叫《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眼前的苟且显然是生存所需,生存需要的基本要素。这句话让我想起了耶稣在福音书里受到试探的时候所说的话,魔鬼对他说:“你若是 神的儿子,可以吩咐这块石头变成食物。”耶稣回答说:“经上记着说:‘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乃是靠 神口里所出的一切话。’”

按照马斯洛人的需求金字塔,最基础的需求是生理需求,这包括空气食物等生存的必须品。只有最基本的需求解决了,才能有更高层次的需求。而最高的层次则是自我实现。在人解决了生理、安全、情感等需求之后,才能达到实现自我的层次。

然而在前现代时期,不同地区的大部分人都是奋斗在最基本的层次,他们为了生存而努力奋斗着。只有那些贵族阶层,亚里士多德口中的“闲暇者”才有能力去思考哲学问题,反思自我,追问终极的存在。

当耶稣在旷野被饥饿了四十天之后,他最基本的需求是食物。生存下去,是当时最大的问题,也是最大的动力。我们可以看到在灾难中,易子相食的情景。在赛珍珠的《大地》中对皖北灾难吃人的景象有着深刻的描写。在生存的危机面前,保存自我的本能处于第一地位。这就是眼前的苟且。这样的苟且让我们无法拥有诗与远方。只有眼前的苟且不再成为一个基本的问题,我们才能说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才能去追求诗与远方。

但是信仰不同于没有信仰。信仰是建立与上帝的关系。这就是耶稣说的,我们活着不仅仅依靠食物。食物是我们的必须,是不能排斥的。但是我们生命的内容并不全部是食物。人活着不是像蚂蚁一样,每天为了食物忙碌,一年四季都在忙着寻找食物和储存食物。一个有信仰的人,他应该有诗与远方,这就是上帝的话语,就是上帝信仰所带我们的精神高度和追求。

一个人有信仰的人,眼前不论多么苟且,他都是一个克制的人,都有礼貌有原则,也有规则的人,更是一个有底线的人。因为他知道人活着不单单是靠食物,还有上帝的信仰。人活着不单单是追求物质的东西,他还有精神的自我。哲学家斯宾诺莎,是个犹太人,但是他因为质疑犹太信仰,而被犹太公会开除,最后不得不在荷兰依靠磨光学镜片生存。但是,他不依靠这个行头赚更多的钱,而是赚够当天的三餐就停止不做了。用剩下的时间来思考信仰的事情。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对斯宾诺莎有着极高的评价,“斯宾诺莎是伟大哲学家当中人格最高尚、性情最温厚可亲的。按才智讲,有些人超越了他,但是在道德方面,他是至高无上的。因此,他在生前和死后一个世纪以内,被看成是坏得可怕的人,这是当然的后果。他生来是个犹太人,但是犹太人把他驱逐出教。基督教徒对他同样恨之入骨;尽管他的全部哲学贯彻着"神"这个观念,正统信徒仍旧斥责他讲无神论。”

当然每个人不能都达到斯宾诺莎的高度,但是斯宾诺莎让我们看到生活中不单单有食物,还要有诗与远方,有自我实现和信仰追求。

在耶稣的食物与上帝的话语中,传统教会的理解可能只取了前者。他们认为物质更加重要,而诗与远方则实在是无法理解和企及的存在。

他们在信仰中强调顺服。顺服掌权的,顺服牧者,顺服长辈。顺服当然重要,但是顺服并不是让我们放弃独立思考和自我,不是让我们放弃上帝的话语,只听掌权者的话。如果按照顺服,那么耶稣是不是要顺服魔鬼,把石头变成食物呢?按照传统教会对耶稣的物质化理解,把石头变成食物才是上帝能力的彰显。因为异端教派二两粮已经那么做了。早些年的时候,中原地区一些教会信徒和牧者还热衷于手上掉金粉的见证。耶稣把石头变成金子,把石头变成食物,这些魔鬼的试探在传统教会里屡屡成功。但是他们见证耶稣信仰了吗?

眼前的苟且,生存所需是我们生活的基础,尤其是在灾难频仍的时代,生存逻辑处于中心地位,一切都围着生存转圈。这样形成的文化传统就是人活着就单单靠食物。在那个时代,在饥饿的时代,我们不能强求人们独立于食物之外,做独立的选择。但是对于一个有着上帝信仰的人,一个和上帝建立了关系的基督徒,他不应该把食物看成生命的全部。耶稣在他的试探中,已经为我们做了最好的回答。

在灾难的背景下,对于有信仰的人也不能失去对上帝的追求,更何况在今天这样灾难极少的时代里呢!“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耶稣的这句话对于我们当下来说就更是一种警醒。基督徒生活中,不仅有生存,还有更高的自我实现。这更高的自我就是上帝创造的那个自我。就是那个带着上帝形象的自我。

不要让对“食物”的追求,占据了你的全部,人活着还靠上帝的“话语”;不要让眼前的苟且使你陷入停滞不前的状态,今天的你我不止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还有更大的自我去实现。



欢迎通过邮箱联系作者:lidaonansir@163.com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