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8日
微信

斯坦福大学教授戴蒙:父母如何帮孩子找到目标和动力

作者: 在家书院供稿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4年06月06日 09:12 |
播放

戴蒙认为,动机是很重要的学习要素,但大部分成人谈论的动机,通常是通过考试、考上某个大学等短期动机。但是研究显示,如果没有更大的「目的」(purpose)存在,短期目标和动机通常会徒劳无功,而且很快就在毫无方向 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研究所教授威廉.戴蒙(William Damon),是当今世界研究青少年发展和品格教育最杰出的学者之一。他心急于这一代年轻人普遍面临漂浮不安、不想做任何承诺的现象,透过长期、大规模的研究访谈,发现他们生命的缺乏,“是动机的来源,是目的感”的活动中消耗殆尽。

戴蒙在《迈向目的之路》一书中不断强调:“目的,是驱动我们每天大部分行为背后的一个动机。”而目的的厘清,在于能清楚回答“为什么我正在做这件事?”“为什么这件事很重要?”“为什么它对我和我以外的世界都很重要?”

Cindy(在家书院院长评注):对于目的的厘清,我更常用的词是“全局感”。为什么许多人没有目标,就是因为身在迷雾中看不清楚。看不到全局的人就只有眼前的小目标,就容易随大流,做事会充满犹豫,目标不坚定,心里总想着是不是可以不做,总在做和不做之间权衡,失掉了非做不可的决心,就失掉了力量。

戴蒙看到有目的感的孩子,都有高度动机,会自动自发的学习为达到目的所需的技能和知识,也展现少见的务实效率。

Cindy:非常喜欢这个词“务实”。自己清楚有目标的孩子,做事是做给自己的,不是为了赢得别人的夸奖,或者逃避某种惩罚,所以自然就会务实,务实就是对客观规律的尊重,这种尊重的态度会使得孩子在做事的过程中慢慢发展出对客观规律的深刻认识。
务实就是一种真诚,好的教育一定从真诚开始

目的影响人生的快乐和满足。但老师、父母不能直接给予孩子一个人生的目的;而必须用引导、用身教和对话,帮助孩子迈向目的之路。

Cindy:这就引出了问题的关键点。如果希望有一个有目标的孩子,就要给他/她一个有目标的环境。父母师长的思维方式直接影响孩子。  书院和一般学校最大的不同点就是我们致力于成为一个有全局感的学校,激发出一批有全局感的老师和家长,培养出一批有全局感的下一代。

说到全局感,我每一次发现一位对我思想上有帮助的老师,就会去看大量他的作品,攫取其间的思想上的力量,而不是单单采纳他的某个观念。大家有兴趣,可以看他的网站 http://www.williamdamon.com/ 字里行间,你会发现这是一个很坦率的人,很务实的人。当然你可能会觉得自己英文不够好,所以书院才认为即使困难,也要双母语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把“英文”这件很重要的利器握在手中,擦地亮亮的,磨得快快的。

年近七旬的戴蒙,在研究、提醒、引导年轻人和他们的父母寻找人生目的的长期过程中,也发现这就是他个人的人生召唤。

Cindy:就象没有福音是为别人听的,也没有学问是仅仅为别人做的,如果是,这样的学问是虚伪的。戴蒙的研究首先就应该造福自己,他有了自己清晰的独特的人生召唤。  书院的“全局感”首先造福的是我们全家,然后是核心团队,再到有高度自觉性的父母,然后是敏锐的一些孩子,一旦形成大气候,就能造福每一位身在书院的人。

Q:目的、目标和动机有何关联?

A:目的,是一种很特别的目标,和一般短期、立即的目标不同。目标,是达到目的的手段。人每天有千百个目标,享受一本好书、看一场电影、买一份好礼物,但目的是一种遥远的长期目标,是一个你想去的方向,你的一生想往哪里去?你想成为怎样的一个人?目的必须是有意义的、长期的、对这世界或其他人有帮助的目标。有了目的,你会开始安排各种目标,让自己一步步到达那个目的。

父母、老师们必须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不应只是单单考高分、考不好会让父母失望等,这些真的是很短期的目标。长期的目标和学习动机应该是:当学生全心投入他们想学的内容,可以完成人生哪些目的。目的会产生一种内在(而非外在)的驱动力,“我学习并非因为妈妈叫我学,而是因为我真的很在乎,想学好。”

例如,医学院学生永续的学习动机应该是:“有一天我当了医生,就可以帮助、医治更多人。”如果一直想到这个目的,就可以持续学习下去的动力,就有能量,不仅为参加考试,而是学得更好,几年长期的努力,这才重要。

目的是一连串“为什么”的组合。但在学校里,老师、学生却从来不问为什么,例如科学老师教公式、原理,即使学生学得很棒,却不知道为什么要学这些,只知道为了考试非学不可。各科老师都应先跟学生解释,为什么要学这个科目?(Cindy:绝对同意。书院的老师们,即使你还不是特别理解,也请务必务必这么做,不要小看常年这么做带来的改变,同时这也是一种对孩子发自内心的尊重)人类的需要和这个科目到底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有人要成为科学家?为什么发现新定律很令人兴奋?没有这些“为什么”,你无法让学生有长期的学习动机。你可能用恐吓的方式来吓学生:“如果没考好的话,就有哪些严重后果,”让学生有短期学习动机,但学生不会出于兴趣、自己把书拿出来读。学生必须知道为什么,才会全心全力、自动的去念书,而非被恐吓鞭策。

很多目标是自我导向的,例如我要一辆很炫的车、穿漂亮的衣服让人家称赞我很美,或想要累积自己的财富、光环、荣耀。这些是目标,并不是人生目的,因为它们不会带给你那种「完成一件对世界有意义的事」的满足感。当然,这类自我导向目标和最终的人生目的可以同时并行,你可以开发一种计算机产品,为了赚大钱,也因为你相信可以帮助更多人探索世界。

 Cindy:目的说到头来回归到“信仰”。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两点决定这一生要做什么。人生最大的全局感也莫过于此。有真诚信仰的人有力量。所以家长们,请务必明白信仰的重要性,并且常常提醒自己从信仰的角度看问题,不要被这个世界影响,过于看重当下的有形的成绩,有意无意中轻视信仰。信仰给人全局感,全局感给人清晰的目标,目标带出动力。

Q:目的可以改变吗?

A:目的可以有很大的改变,尤其在人生早期。因为一件有目的感的事,会让人学习另一件有目的感的事。例如年轻人会对成为运动选手很有目的感,但不能一辈子都是运动选手,因为年纪大了就无法参赛。但成为运动员那种自我承诺、自律的习惯,会发展出另一个目的。

一个真正的人生目的,至少要持续一段时间,时间长到你必须要表现你的承诺,至少完成一些事情。你从中学到经验和能力,就可以开始另一目的。

目的并不一定要英雄式的,你不一定要有拯救世界、医好癌症、改善环境污染等伟大的目的。大多数人都只有很平凡的目的,可能是当个妈妈好好教养小孩、协助组织小区、加入学校的家长会、或任何艺术、音乐社团等。这些都是很小很平凡的目的,但你必须要承诺参与、实际行动、履行你的义务,最后你完成一些事,让你更投入这个世界、产生一些超过自己的影响和贡献。

Cindy:从全局感来看“目的可以改变吗”这个问题就更容易了。人生经验和知识少的时候,看到的全局感就小,随着经验和知识的积累,全局感自然更强,更能看清楚当前的漏洞在哪里,然后产生一种“舍我其谁”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就是目标感。

由此延展开去,一个有全局感的人是有创意的,永远有很多的机会在等待他。因为创意并不是简单的和别人不一样,而是要在茫茫宇宙中找到下一颗星星。有全局感的人才看得清楚下一颗星星会在哪里。

Q:你会用怎样的方式对青少年说人生目的?

A:很重要的一点,不要跟他们“说”什么,而是要“问问题”。大人常喜欢对孩子说教,告诉他们该做什么,但其实无效。我们发现很多青少年找到自己的目的,并不是父母告诉他们的。但父母可以做一件很关键的事,就是问“对的问题”,有三个帮助孩子发展目的感的重要问题:

一、我对什么有兴趣?我做什么最享受?什么会让我发光(trigger the spot in life)?音乐、文学、数学、体育?

 二、我最擅长什么?我的才能在哪里?年轻人要够了解自己天生的才能,若是先天聋哑,可能就不适合当音乐家。

 三、这世界需要什么?世界有哪些问题、机会,可以发展成我帮助别人的所在?

这些是孩子一定要问自己的问题,三个缺一不可。所以,在青少年阶段发展出自己的目的感,很花时间,数个月甚至数年,因为你要去尝试不同事物。父母可以做的,就是跟孩子展开对话,刺激他们去思考。一旦孩子提出一个小小开始,父母必须提供足够的资源去帮助他继续发展,要去哪种特别学校?有哪些链接、书籍或网络资源?

寻找目的没有一个立即答案,不是用热门或冷门来衡量。所谓“实际的理想主义”,是你经过长期观察、真心信服一个目的,但也要能够检验现实。

 例如,现在拍电影成为一个很热门的职业,热门到每一所美国高中,都有许多非常聪明的学生计划未来拍电影。他们可能进电影学校,搬到好莱坞或纽约,等待属于自己的机会来临,但只有极少数(不到1%)的确可以做到。年轻人当然有去尝试的权利,但他们不能二、三十年都处在那样等待、尝试的状态。从实际生活角度看,他们应该培养或发展第二专长或能力,可以转移热情、换档。

Cindy:作为一名基督徒,在如何帮助青少年找到自己的目的上,我的看法会和戴蒙教授不太一样。兴趣会改变,才能可以发展,这世界的需要也会变化,但不会改变的是一个人发展出来的看清真理的眼光,也就是我所说的全局感。一个拥有全局感的人,一定是很理智的人,看得清自己的优缺点,看得清自己的兴趣点,也能看清世界不断在变化的需要,不断找到自己当下最实际的着力点,尽力而为。

如何帮助自己和孩子建立全局感,我觉得第一是真诚:懂就懂,不懂就不懂,是就是,不是就不是,喜欢就说喜欢,不喜欢就说不喜欢。太多的彼此敷衍,以逃避一时的冲突,人会变得很虚伪,谎言的迷雾使人迷失。

第二是尊重,不要以为孩子小就不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讲清楚,或者用不准确敷衍的说法,以为他无法理解一些“大”词,也许第一次听孩子真的不明白,但相信我,孩子很快就会理解的。

第三是有意识的从更长远的和更广阔的角度思考问题,专注在会产生长远影响的因素上,忽视肤浅的一时的得失和感受,克服心中的恐惧,不害怕做出一些和大众不一样的选择。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

Q:父母要如何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目的?

A:很重要的是,父母要教他们负责任,做事要有真正的结果。要对孩子有高期待,让他们了解,承担任何一种任务时,不要半吊子,要真正完成某件事,即使那件事很微小。

例如,小孩有宠物,他要去喂食、带宠物去散步,任何一件小事都要认真去做。孩子该照顾小狗,但是朋友有新玩具想去一起玩,父母要告诉他:“照顾小狗是你的第一任务,做完了仍旧可以跟朋友出去玩,这是你的责任。”要让孩子看到不负责任的结果,养一盆植物不浇水就会枯干、会受苦、会死,这些都是在家中可以教导的。

这是发展出承诺和责任的方式,也是让孩子学习不受其他因素分心或干扰的方式。

Cindy:非常同意!

1)负责任,做事要有真正的结果,不要半吊子

从全局的角度看,半吊子的事情是没有任何作用的,一件未完成的功没有任何意义,而且从实际的角度看,不负责任的行为是一种资源的浪费,时间的浪费。

2)对孩子要有高期待

从全局的角度看, 高期待是必须的。以信仰来说,神是完美的神,唯有用心的工作才配得上献给神作为馨香的祭;以现实来说,每一个领域里的优胜劣汰是必然的,多努力一点争取成为优胜者是最有效率的方式,这样会在一个一个的成功中循环上升,而非在一个又一个的失败中迷失。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