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7日
微信

钩沉|中国近代教会大学盘点——东吴大学

作者: 李世光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2年02月28日 11:00 |
播放

在我国高等教育史上,东吴大学(Soochow University)绝对值得我们重重地记录一笔,它是中国第一所西制现代大学,更是最早在国内开展研究生教育的大学。

三所教会书院并东吴

东吴大学前身由三所书院组成,即博习书院、宫巷中西书院(苏州中西书院)、上海中西书院。

1871年,美国基督教监理会派遣曹子实和美国传教士潘慎文在苏州十全街设立存养书院,1879年书院迁至天赐庄,并改名为博习书院,以纪念捐款办校的Buffington先生。

1896年,苏州监理会宫巷教堂牧师孙乐文(D.L.Anderson)为回应一群年轻的中国学者学习英语的要求,在苏州开办了苏州中西书院。因为院址在宫巷,所以人们大多称其为“宫巷中西书院”。

1881年美国监理会传教士林乐知在上海首先开办了中西书院的第一分院,当时被称为林华书院。1882年又在上海开设了第二分院,主要是由传教士授课。几年后林乐知在上海虹口吴淞路购买了35亩土地,将两个分院合并,正式成为中西书院。

1900年监理会决议合并这三所书院,以宫巷中西书院为基础,在苏州天赐庄博习书院旧址,正式扩建为大学。只不过,直到1911年,上海中西书院才并入东吴大学,三所书院的合并才正式完成。1900年12月制定了校董会章程,并推林乐知(Young J. Allen)先生(万国公报创办人)为董事长、孙乐文先生(David L. Anderson)为校长,二十世纪初中国第一所民办大学东吴大学正式诞生,东吴大学起初的名称叫“东吴大学堂”。

1911年,首任校长孙乐文去世后,董事会推举上海中西书院院长葛赍恩博士(J.W.Cline)担任东吴大学校长一职,同时将上海中西书院的师生一同迁往苏州,并入东吴大学。

东吴大学的蓬勃发展

1901年3月,宫巷中西书院迁入天赐庄博习书院旧址,东吴大学正式开学,成为美国基督教在中国建立的早期教会大学之一。东吴大学开办之初,只设中学班,学生不足百人。1901年6月24日,东吴大学在美国田纳西州以“Central University in China”名称注册。

1905年,学校开始招收12名大学生。该校西学课程大体仿效美国大学,国学则自作安排,分设有文理、医学和神学三科以及附中数所(分别位于苏州、上海和浙江湖州)。

1907年 , 首届大学毕业生11名,其中 1 名被授予文学学士,这也是中国第一个文学士学位(沈伯甫)。之后 , 东吴大学不断扩大教学规模和完善教学体制 , 将大学本科的学制定为4 年。1915年起东吴大学文理正式分科,同年增设研究生课程 , 于1917年开始授化学硕士学位 , 是为国内首创。东吴大学从1901年到 1925年共培养了120位大专毕业生,121位文学士,130位理学士 , 87 位法学士 。此外还培 养了2位化学硕士 , 4 位动物学硕士 , 2 位植物学硕士。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 , 东吴大学生物学、法学这两个学科人才辈出,为中国近代科学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1930年时东吴大学已经有文、理、法三个学院,十二个学系,大学生人数达755人,为全国基督教大学之最。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1937年起的八年间,东吴大学的苏州校区和上海校区受战争影响,辗转迁徙各地。其间随战况发展时有变化,两校区或各自迁校或与他校联合办学,教学活动一直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下面继续维持。直至1945年抗战胜利以后,东吴大学师生纷纷自各地返回苏州和上海校园,展开复校的艰巨工作。

东吴大学的校训是由英文校训和中文校训一起组成的。英文校训“Unto a Full-Grown Man”出自新约圣经以弗所书第四章第十三节,寓意“教育成人”;1929年校政部会议通过时任杨永清校长提议,以“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为中文校训。而杨永清,正是东吴大学历史上的首位华人校长,在此之前的三任校长均由外籍人员担任。

国内最早开展法学专业教育的大学

东吴大学法学院于1915年在上海成立,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法学院,也是亚洲第一所采用英美比较法教学的法学院。学院教学突出“英美法”内容,是当时中国唯一系统讲授英美法的学院。其明确的专业意识与科学的培养目标,使东吴大学的法学教育在当时享有“北朝阳、南东吴”的美誉。

东吴大学法学院堪称我国法学教育界的高峰,培育了大量法律人才。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国际法院一共有过6位中国籍法官。从顾维钧开始,一直到1997年的联合国前南国际刑事法庭法官李浩培,都是东吴大学法学院的教授或毕业生。更有参与起草《联合国宪章》的王宠惠,学贯中西的吴经熊等。特别是在1946年至1948年历时两年半举世瞩目的东京大审判中,由于当时审判采用的是英美法程序,东吴大学法学院成为了选拔中国代表团成员的主要阵地。最终,17位中国代表团成员中有多达10位来自东吴大学法学院,其中包括首席检察官向哲浚、助理检察官裘劭恒、首席顾问倪征日奥、翻译和检察官秘书高文彬等。

建国后的巨大变革以及台湾复校

1952年全国大学院系大调整时,东吴大学文理学院与苏南文化教育学院、江南大学数理系合并为苏南师范学院,同年更名为江苏师范学院(现苏州大学),接收东吴大学相关档案,在原东吴大学校址办学。位于上海昆山路146号的东吴大学法学院,法律系并入华东政法学院(今华东政法大学),会计系和原东吴大学法学院院址并入上海财政经济学院(今上海财经大学)。

1949年,国民党政府逃往台湾。东吴大学在台校友倡议复校,1951年筹组董事会,于台北市汉口街借屋设东吴补习学校,设法政、商业、会计及英文四科。1954年台当局教育主管部门以东吴补习学校办学绩效卓著,核准先行成立台湾东吴大学恢复法学院,设法律、政治、经济、会计四系并附设外国语文学系,为台湾地区第一所私立大学。1961年全校由台北市汉口街迁到现在所在的外双溪。1969年,台湾当局正式恢复东吴大学建制,至此,东吴大学在台湾才正式安顿下来。

2000年,台湾东吴大学与大陆苏州大学共同庆祝建校一百周年,两校互为姊妹学校。

结语

在笔者看来,东吴大学是一所相当“神奇”的大学。虽说确实是一所教会大学,可在实际办学过程中,东吴大学的学生却大都不愿从事教会、传教方面的工作,神学系也自始至终都没能顺利建立起来,1912年,建校才仅仅十余年的东吴大学就撤销了神学专业。反而是其它学科,文科、理科、法学、医学在办学中不断发展壮大,一改以往中式学堂的刻板,学校还充分融合西式制度,重视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不知是不是受到了创始人之一的林乐知的影响,林乐知原本的身份是一名来中国的传教士,可最终林乐知在传教方面并没有多大的贡献,反而在翻译、媒体、教育等领域大放异彩。而他所创办的东吴大学似乎也是如此,除神学之外的其他学科不断发展壮大,尤其是生物学和法学这两门学科,为中国培养了相当多的杰出人才,实在是有点令人哭笑不得。

东吴大学在中国教育近代化过程中起着示范和导向作用,是中国新式高等教育的先驱,它的出现使中国高等教育与西方高等教育的差距一下子缩短了几百年,其教学水平接近同时期欧美的主流大学。

部分参考资料:

1,苏州大学官网
2,台湾东吴大学官网
3,苏州大学学报1985年第4期
4,苏州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