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21日
微信

再思“社区”与“附近”:“邻舍”的永恒

作者: 李道南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3年10月30日 07:00 |
播放

在我二十年前读大学的时候,网络并不是这么普及,那个时候上网只能在网吧,一小时三块钱的价格,对于没有收入,一个月生活费限制在两百块钱的我来说还是很贵。因此,那个时候的交往范围,或者用今天的概念叫朋友圈,主要是本校的同学。如果还有一个突破本地的朋友圈,那大概是笔友的圈子。但是以纸质信件为媒介的笔友,毕竟不能与近在迟尺的身边同学相比。因此,那个时代“附近”才真是真正意义上的附近。

到了网络普及,电脑也能走进普通人的时候,即时聊天软件建立的朋友圈,也不断壮大。那时“网友”成为一个打破传统“朋友圈”的新生事物。因此围绕着网友的犯罪和负面事件层出不穷,网友遂成为一个负面多余正面的词汇。当然,这一负面信息也不能完全归功于那些围绕它的犯罪新闻报道,而是人们对这一新生事物的不适应而产生的。

真正让朋友打破距离成为朋友圈的时刻,要等到便携智能终端的普及。尽管在一些网络平台上,很早就有“社区”的功能板块,但是考虑到早期网民的精英身份,并不能和今天全民网络化相比。

智能终端人手一个的时代,网络才成为一个真正的虚拟社区。因为处于不同阶层的个体总能根据自己的个性找到量身打造的“虚拟社区”群体。因此,虚拟群体的出现,在一开始作为一个新生事物,被人们给予了很大的期望,认为这是突破传统社会结构的利器,必然能带来社会重组。

然而,十几年过去了,网络所带给社会变迁的作用,尽管也发挥了强大的作用,显然并没有当初预估的那样强大。对社会变迁的影响,在诸多因素中如果有个排名,显然网络的作用要排在城市化之后。正是城市化的进程,打破了传统社会的结构边界。因为城市化吸纳了大部分原来处于传统亲缘社会中的人,让他们离开原来的熟人世界,来到城市,和陌生人一起重组社区和人际关系。

网络的最大特点就是它的虚拟性。虚拟这个词汇并不是说这种关系是虚假的,不存在的。而是说这种关系有着和我们当下物理空间本质区别。我们当下的邻居或者同事朋友,都可以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到,而网络社区的关系却只能在智能终端上才能了解,而没有实际空间的接触。这样就带来的这种关系的不稳固性。但是网络社会的空间极限打破了物理空间的局限,为人们观念的改变和思想的变迁也带来了便利,提供了可能。而这一点是传统社会所不具备的。

在疫情时代开始的2020年,笔者就在文章里曾说,线下空间聚会受阻,网络空间并不能代替线下聚会。线上聚会并不能维持基督教的发展,也不能代替传统线下空间的聚会效果。笔者当初给出的理由是线上聚会缺乏线下封闭空间的神圣体验。线上聚会的性质,必然是让参与人员居于生活空间,而不是传统聚会那种与生活空间相隔离的封闭。加上网络空间的开放性,让参与者更换网络空间的成本降低,因此反而无法铸造信徒的归属感。

这里笔者的立论基础就是网络空间所提供的更多的是情感支持,而无法提供神圣体验和归属感。因此,现实的邻舍和社区,还是无法取代的。

一个在网络上有很多朋友的人,他家的自来水坏了,或者煤气管道坏了,他必须要依靠当地的修理工来修理,而不是网络上的这些网友。他发一个信息,网友因为相处遥远,显然无法到来提供帮助。而对于那些生活不便的老年人,他们一旦身体不适需要帮助的时候,网上的社区关系显然不能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而必须依赖于身边的邻舍。

因此,尽管网络的发展具备整合社会或者加速社会重组的作用,但是过分依赖网络,而忽略身边社区的作用,显然是不符合事实的。正是因为网络更多提供情感支持的局限性,人们的真正需要的仍然是线下高于线上。

基督教的兴起基础不是依赖网络。当然遍布罗马帝国希腊化世界的犹太网络对基督教的兴起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真正发挥关键基础作用的还是耶稣的“邻舍”关系。正如在那个关于好邻舍的例子中,如果那个撒玛利亚人对那个伤者只是像法利赛人和祭司一样,祷告后就离开了,那么这位伤者也许要客死他乡。因此,耶稣邻舍概念的焦点就是集中在身边,这种近距离的关心和帮助才是基督教兴起的关键。

我们知道信仰需要见证。什么是见证呢?显然见证的特点是亲眼所见。这里的“见”并不是看见这么简单。那么今天的看见和耶稣时代的看见已经不同。今天的看见除了在场的见,还包括不在场的“见”,那就是我们智能终端和网络上也能看见。但是如果没有在场的见,网络上的“见”也就失去了现实意义。这就告诉我们,不论在哪个时代,在场的看见都是基础。

正如耶稣被钉十字架和复活都是有人在场的见证,才值得我们的信仰,才能成为我们信仰建立的基础。

基督教不论任何时候,耶稣的“邻舍”基础都不会改变,只有对身边邻舍的爱和在他们眼前的信仰见证,才是基督教发展和复兴的基础!



可透过邮箱与作者联系交流:lidaonansir@163.com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