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0日
微信

上帝与人的关系——如何把握信仰中这个最重要的因素?

作者: 李道南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3年09月30日 07:29 |
播放

人与上帝的关系,在信仰中是最重要的因素。

人与上帝怎样的互动,是否能回应人的需要,这对于人在信仰中的状态至关重要。如果上帝无法回应人的需要,冷眼旁观困境中的人,而没有丝毫的共情,那么这样的宗教可能就会在历史上的长河中消失。但是,人与上帝的关系,在历史中又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耶稣在世的时候,与门徒们相伴左右,上帝的旨意可以通过耶稣源源不断地临到门徒身上。门徒在耶稣身边,有什么问题可以直接询问耶稣,甚至反对和质疑耶稣的言论也不断发生。这个时候,因为耶稣的同在,没有谁是标准的争议,耶稣就是标准,他的话就是上帝的启示。

但是,耶稣升天之后,就带来的一个问题,上帝的旨意怎样抵达人类身上。毕竟耶稣已经升天。耶稣升天之后,这个问题变得很必要。因为人们可以认识作为人的耶稣,因为他在身边。当耶稣升天之后,怎么判断上帝的启示。

耶稣升天后,从死里复活,他与门徒一同行走了一段路程,并加入了他们关于自己钉死十字架的讨论。然而,门徒并未发现同行的是耶稣。可见耶稣升天之后,即使面对耶稣,我们也很难发现。

这样就带来一个问题,耶稣升天之后,谁来确定哪一个信息是上帝的旨意。在耶稣升天之后,教会和信徒不断增多,但是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尽管耶稣升天复活之后,告诉我们上帝给我们预备了圣灵保惠师,但是每个人都可以声称自己受到了圣灵启示,那么其间相左的启示如何调节,如何判断上帝的启示,而不是被一些别有用心的假启示欺骗。

在教会初期,这个问题并不突出。首先,跟随耶稣的门徒还在世,他们具备从耶稣而来的权威。其次当时门徒关注的是末日的降临,为末日到来做准备。因此这个时候,谁是上帝启示的标准还没有被考虑。

随着教会的发展,信徒人数不断增多。各种宗教鱼龙混杂,与基督教竞争很大。最重要的是,跟随耶稣的门徒也都离开这个世界。那么这个时候,基督教的标准问题也就摆上桌面。

君士坦丁大帝时期,基督教终于改变了过去的地位,而成为国教。君士坦丁大帝面对国教化的基督教,标准问题必然提上日程。这个时候,为上帝的启示做规范,才算是条件成熟。首先,国家化之后,有政治力量作为后盾,秩序得以维护,具备了召开大公会议条件。其次,出于国家稳定的政治秩序考虑,皇帝也有了召开大公会议的动机。

公元325年,召开了第一次大公会议——尼西亚会议,制定了尼西亚信经。之后出现争议问题,同样召开大公会议来解决。这样通过权威教义,解决了上帝启示的标准问题。与教义标准相关的是教会权威。毕竟教义的标准需要教会的团体权威来执行。因此,在这个背景下,权威最终落实在了僧侣阶层身上,而信徒个人必须接受僧侣阶层的权威规范。

这一秩序持续了一千多年,直到启蒙运动的来临。启蒙运动建立在教会权威动摇的基础上。启蒙运动高扬人的理性,正如哥白尼所做的革命一样,启蒙学者们也同样将上帝的启示权威给予了个人理性。启蒙学者并不反对信仰,也不反对上帝,不反对启示。但是这一切的标准都要从教会权威那里拉出来,而交给个人理性。个人理性成为判断上帝启示的标准。上帝在哪里?在他的创造物中,他的创造物就是大自然。大自然的规律就是上帝。因此,自然神学成为启蒙运动理解上帝的哲学。而自然规律怎么样才能把握,只能依靠理性。

如果说将上帝启示诉诸权威的传统神学中心是上帝的超越,那么启蒙运动的神学就是上帝的临在。前者是在聆听高高在上的上帝启示,最后依靠还是高高在上的教会权威;而后者则将上帝置于我们身边,依靠我们自己的理性去认识上帝。

但是不论是超越的上帝,还是临在的上帝,其中最大问题是他与人的距离。这个距离不是远和近的问题,而是上帝与人的心灵或者生命之间的互动。简单说就是,上帝能不能回应你内心情感的需要。当你深处困境,上帝能否回应你困苦的心灵。然而遗憾的是,将上帝启示诉诸权威的传统神学,以及诉诸理性的启蒙神学,都无法做到。前者高高在上,后者冰冷无情。因此,上帝与人的关系,必然不能诉诸某一个一成不变的标准或者规范。上帝必须走进每个人的生命,必须与每个人个体建立关系,这样才能建立共情架构,让人感受到上帝的怜悯与公义。

施莱尔马赫就是努力想在两者之间建立平衡。他的出发点是,一人自身的经验,而不是权威或者理性思辨来作为神学的起点。这就像笛卡尔哲学以怀疑作为起点一样。施莱尔马赫的经验不同我们通常所说的经验,而是德语系统里的概念,它先于认知,注重尚未探索的层面。也许类似于我们说的直觉。权威加给我们的上帝以及理性思辨的上帝,都不是我们所经验到的,不是我们感觉到的。只有我们感觉到的上帝才是与我们相关的上帝。

这并不是回避了前面提到的“耶稣升天之后上帝启示的标准”,而是现在已经不同于那个时代。那个时代受教育的人是极少数,大多数人都是民间宗教的信仰者,他们相信非理性的神秘胜过圣经和耶稣的教导。那个时代,宗教力量是社会整合的不可缺少的关键因素。然而这些问题,在今天的现代社会已经不复存在,生存、教育和国家整合的诸多因素中,宗教已经不再扮演过去那个关键角色,而成为因素之一。因此,今天社会为个体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从而为个人和上帝之间的关系预备了沟通的平台和通道。

启蒙愚运动之后的神学建设,更加侧重于个体和上帝的关系,侧重于个人在信仰中的体验,看中上帝对人的回应。

在生命中遇到上帝,体验上帝,这样的上帝才与我们自己相关,才是我们自己的上帝。但是这并不是排斥了标准问题。我们信仰的标准永远是耶稣的教导,时代不论怎样发展,耶稣的教导一笔一划都不会废去。




图片来源:Mikes-Photography via pixabay.com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